1.人格及其發展受到先天決定的規則與廣泛的社會之交互作用影響。
2.每一項發展與全部的人格與一生都有關連,發展後仍會受到的影響。
1. 信任對不信任 (trust vs. mistrust,0-1歲)
2. 自主對羞怯懷疑 (autonomy vs. shame and doubt,1-3歲)
3. 自動自發對退縮愧疚 (initiative vs. guilt,3-6歲)
4. 勤奮進取對自貶自卑 (industry vs. inferiority,6歲-青春期)
5. 自我認同對角色混亂 (identity vs. role confusion,青春期)
6. 友愛親密對孤僻疏離 (intimacy vs. isolation,成年期)
7. 生產對停滯 (generativity vs. stagnation,中年期)
8. 自我統整對悲觀絕望 (egointegrity vs. despair,老年期)
人格發展過程是人生八階段的成長歷程
(1)發展危機(developmental crisis):
發展危機是指「在人生發展各個階段中,個人自我成長的需求與社會要求、限制產生衝突,而使其在社會適應上產生心理上的困難」。
個體在人生每階段皆有其特定任務、危機等。因為這種危機是每個人發展時候都會面臨的正常現象。
故又稱「常性危機」(normative crisis)。
(2)早期發展是後期發展的基礎:
危機亦是轉機,早期發展能順利化解危機,才能夠順利的進入下階段的發展。
(3)Erikson以兩極相對的結果來描述八個階段的發展危機,若順利化解危機則可以趨向正向結果發展,以下說明各階段名稱與發展心理特徵:
A.信任vs.不信任(basic trust vs. mistrust;0-1):
就Freud的觀點,這一階段剛好是嬰兒的口腔期,是要從對口腔的滿足而得到對外在的信任感。
因此Erikson認為發展順利,個體則對人會有信任感,安全感;發展障礙則與人交往焦慮不安;此階段主要影響者為主要照顧者。
B.活潑自動vs.羞愧懷疑(autonomy vs.shame and doubt;1-3):
發展順利則會自我控制,行動有信心;發展障礙則會自我懷疑,行動畏首畏尾;此階段發展主要影響者為父母。
C.自動自發vs.退縮內疚(initative vs.guilt;3-6歲):
發展順利則有目的的方向,能獨立進取;發展障礙則畏懼退縮,無自我價值感;此階段發展主要影響者為家庭。
另外,Erikson稱此時期為遊戲年齡,此時期兒童喜歡身心各方面活動,尤其愛好團體遊戲,可以從遊戲中學到社會規範、能力與自動自發性格。
D.勤奮進取vs.自貶自卑(industry vs. inferiority;6-青春期):
發展順利的話則具有求學、做事、待人基本能力;發展障礙則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滿失敗感;此階段主要影響者為同儕和教師。
E.自我統整vs.角色混亂(identity vs.confusion;青年期):
發展順利則自我觀念明確,追求方向肯定;發展障礙則生活缺乏目標,時時感覺到徬徨迷失;此階段發展主要影響者為同儕社會。
F.友愛親密vs.孤獨疏離(intimacy vs.isolation;成年期):
發展順利則成功感情生活,奠定事業基礎;發展障礙則孤獨寂寞,無法與人親密相處;此階段發展主要影響者為愛人、配偶與親密友人。
G.精力充沛vs.頹廢遲滯(generativity vs. stangnation;中年期):
發展順利則熱愛家庭,栽培後進;發展障礙則自我放縱,也就是中年危機,不顧未來;此階段主要影響者為配偶、小孩與社會文化規範。
H.完美無憾vs.悲觀絕望(ego integrity vs. despair;老年期):
發展順利則隨心所欲,安享天年;發展障礙則悔恨舊事,徒呼負負;此階段發展主要影響者為個人自己的生活期待和精力的特殊經驗。
MPD(Measure of Psychosocial Development)是一套根據Erikson的八階段發展理論所發展出來的測驗,總共分為兩個量表,可以得到四個分數,
結果的解釋方式為:以主角現在的狀態去測出主角目前在所處階段的發展狀況,但是在其他七個階段也都可以得到一個分數,
即以主角目前的狀態去推估主角在之前的階段的發展狀況,以及預測之後可能的發展傾向,但重點是,這些結論都是建立在主角目前的狀態之上,
也就是說,如果主角的狀態改變,那麼測驗的分數也會跟著改變。
以下是主角的四個分數:
v P1-Trust(信任)
v P2-Autonomy(自主)
v P3-Initiative(自動自發)
v P4-Industry(勤奮進取)
v P5-Identity(自我認同)
v P6-Intimacy(友愛親密)
v P7-Generativity(生產)
v P8-Ego Integrity(自我統整)
P指的是在每個發展階段靠近正向特質的部分,主角目前處於第五個階段,即青春期的部分,可以看到目前主角在P5部分的分數略低
v N1-Mistrust(不信任)
v N2-Shame&Doubt(羞怯懷疑)
v N3-Guilt(退縮愧疚)
v N4-Inferiority(自貶自卑)
v N5-Identity Confusion(角色混亂)
v N6-Isolation(孤僻疏離)
v N7-Stagnation(停滯)
v N8-Despair(悲觀絕望)
N則是指在每個發展階段靠近負向的特質,可以看到N5部分的分數是很高的,所以跟P5比起來,明顯的主角在目前的發展階段是傾向於負向的部分
R指的是內在衝突的分數,算法是P(正向特質)-N(負向特質),也就是正向特質越高,負向特質越低的話,相減分數就會越高,代表內在衝突越小,
反之,正向特質低,負向特質高,相減的話分數低,代表內在衝突越大,而主角在R5的部分分數是極低的,因此可以印證前面兩個分數的結果,
主角的內在衝突高,總的來看,主角目前的發展狀況傾向身分混淆,也就是不太了解自己是誰,,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目標,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
價值觀容易改變,對自己與他人來說,自己都是不可預測的,與他人建立關係會出問題。
最後一個量表是前面三個分數的總合,Total Positive,Total Negtive跟Total R,主角的Total P比Total N略高,內在衝突雖沒有很大但也沒有很小
與衝動有關之特質
N2 憤怒的敵意: 指的是經驗憤怒挫折和苦痛的傾向。此量表測量個人經驗憤怒的預備情況。高分者多為不友善;低分者較為隨和,不易生氣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因為高分者的不友善與衝動有關
N4 自我意識: 在人群中會感到不自在,對於嘲笑很敏感且亦感到自卑。自我意識類似於害羞及社會焦慮。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因為低分者較不易對別人的嘲笑感到敏感,且較不注意他人感受而產生衝突
O3 感受: 指的是接受自我內在感受和情緒的蛻變,將其視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高分者會體會更深刻且更不同的情緒狀態;
低分者則很難去改變,且並不相信感覺狀態是重要的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因為高分者會體會更深刻且敏感,容易因為一些小事而起衝突
A2 坦率: 分數高者的個體是坦白誠實且率直的,分數低的較會巴結詐欺的方式操縱別人和曲解事實,不太會表達自我情感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因為”曲解事實”常會導致一些衝突的發生
A4 順從: 此特質是與面對人際衝突的特有反應有關。
分數高者傾向服從別人,抑制攻擊行為,和忘卻;分數低的傾向攻擊性,較喜歡競爭多餘合作,當需要時,不抗拒表達憤怒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是因為分數低的傾向攻擊性 ,與衝突有相關
A6 軟心腸: 此特質測量同情和關切別人的態度。分數高者較易被別人需要左右,強調人性的社會層面。分數低者較冷靜,
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是現實主義者,根據冷靜的邏輯,做出理性的決定
之所以選擇這特質是因為分數低者較不易被別人需要左右,會比較不會顧慮別人而產生衝突
攻擊性: 喜歡與人爭辯;容易激怒;有時為達到目的會傷害別人;對於曾傷害他的人則加以報復
這與衝動性是有相關的
變異性: 喜歡新的不同經驗;討厭並避免例行公事;易適應環境的變化;在不同情境下易改變其觀點與價值觀念
這樣多變的性格與周遭相較下,突兀許多,因此也易產生衝突
防衛性: 容易懷疑別人傷害或反對自己;隨時準備防衛自己;不易接受別人的批評
也會因為別人的批評而產生衝動
避免傷害: 不喜歡激烈的活動;避免損傷個人身體的危險;尋求個人最大的安全。
所以不怕自己受到傷害,而常與人起衝突
衝動性: 常由於一時衝動,為經考慮而行動, 容易向他人表露自己的情感及感受。
社會認可: 想得到朋友的高度尊重;重視名譽及個人對他的看法;為他人讚許和尊重而工作。
所以比較在意別人的看法,也會因為太注意對方,而因為小事起衝突
彈性Flexibility(FL):
高分者有較佳的能力去調節他們的情緒,感受,想法以及行為,以適應情境改變,,當證據顯示出他們是錯誤的時候,
他們能改變原來的想法,他們通常是開放的且能容忍各種不同的想法和取向,方式和策略。低分者則反之
與衝動較為相關
衝動控制 impulse control(IC):
高分者能抵抗或延遲衝動,能看生命中較光明的一面,即使在逆境中也能保持正向的態度,樂觀是在測量個人在面對生活時所抱持的希望,
人是積極的過生活此種情緒智商成分在像是自我實現,問題解決與壓力容忍這些因素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首先,我們想要針對保卡卡衝動的問題所挑出來的幾個項度,它們並沒有隨著年齡增長而改變。
所以,我們便挑出各個時期中,分數較易於整體的幾個分數拿出來討論。
在憤怒的敵意部份,國小A女跟大學B男的方面,他們給了保卡卡比較低的分數,所以後來我們跟主角在討論時,保卡卡的推測是,他們兩個人好像都比較少跟他一起經歷那些比較會造成他衝動的事件,以致於A女跟B男覺得主角並不是一個敵意高的人。
在自我意識方面,大學的C女給了異常的高,其他人可能給中等、低,甚至非常低,但是C女卻給非常高這範圍的分數。經過和主角討論後,可能是主角在C女面前,做了比較多會讓她誤會的事,所以導致出現分數比其他人差很多的狀況。
在於感受方面,大家普遍覺得主角落在低分或非常低分。
坦率部份,國中的D男給了非常低的分數,讓我們一開始很傻眼,因為我們這方面很有把握主角是低分的。討論後才發現,原來主角和D男的相處方式較異於他和其他人的相處模式,他們會較以開玩笑、奉承的方式互相亂稱讚對方一通,哈!所以D男才會覺得主角的坦率是低分的。
順從,好奇妙的事,分數異於常人者,恰巧是A女跟B男耶!!後來我們發現,其實順從跟憤怒的敵意本來就是相對的,所以當A女B男沒和主角一起經歷主角易衝動的事件時,理所當然也會覺得主角較順從。
最後軟心腸的部份,大家都給了低分,或非常低分,但我們有發現一件有趣的事,那就是女生普便給的分數都比較高的。
這張表是主角各個不同時期的同學以NEO量表評斷主角,主要是看我們認為與衝動性相關的六個特質,因為之前以數據的趨勢看來,
主角在發展的過程中,在這些特質上並沒有太大的改變,所以拿同學的評量來與主角現在的自評比較,藉此驗證主角對自己的了解。
以憤怒的敵意來說,主角的同學皆認為有極高的傾向,但主角卻自評為低,而自我意識的部分,主角自評為低,同學則評為低到平均之間,
而感受的部分,主角自評為平均,但同學評為低到極低,坦率的部分,一致認為是高的,
順從的部分,主角自評為普通,但同學評為低到極低的的部分,而軟心腸的部分則一致認為是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