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利用大專人格測驗了解主角整體的性格,接著再以投射測驗來探討主角問題:
1.親和性:90%,顯示其喜歡朋友,與一般人在一起容易接納別人;努力贏取友誼並與他人維持聯繫。
2.攻擊性:83%,顯示其喜歡與人爭辯;容易激怒;有時會為了達到目的而傷害別人;對於曾傷害他的人則會加以報復。
3.自主性:1%,顯示其並沒有很大的企圖要去突破各種拘束、限制或束縛。也不會不願為人、地及責任所限制;當受束縛時也不太會反抗。
4.認知結構:18%,顯示其對於含糊或不確定的訊息並不會有不喜歡的情緒;對於完整回答所有問題亦不會很堅持;比較不會依照明確的知識作決定;而且容易根據臆測或不確定的資料下決定。
5.支配性:90%,顯示其企圖控制環境、影響或指導別人;常強而有力地表達其意見;喜歡扮演領導者的角色。
6.表現性:91%,想成為眾人注意的焦點;喜歡有觀眾;喜歡從事引起他人注意的行為;喜歡展示才華。
7.衝動性:83%,常由於一時衝動,未經考慮而行動;容易向別人透露自己的情感或願望;能和別人暢所欲言;可暢快地表露情感。
8.撫助性:98%,儘可能的幫助他人;給予他人同情和舒適;喜歡照顧小孩、弱者與傷殘的人;在他人需求時伸出援手。
9.遊戲性:87%,常只是為了「好玩」做很多事;花很多時間參加運動、遊戲、社交活動及其他娛樂;喜歡開玩笑及有趣的事;對人生抱持著輕鬆和悠閒的態度。
10.社會認可:99%,想得到朋友的高度尊重;重視名譽及別人對他的看法;為他人尊重和讚許而工作。
11.求助性:99%,尋求他人的愛、保護、同情、忠告與保證;沒有這些支持會感到不安與無助;容易將自己遭遇的困難吐露給他人並尋求協助。
12.罕有性:84%
13.讚許性:30%
投射測驗是一種受試者不清楚主試者與測驗的意圖,因而能將其最真實的內在表現出來。有助於人們瞭解受測者深層的動機、情緒和性格傾向。因為能力與可得性的關係,我們使用的投射測驗是KHTP與羅氏逆境測驗,KHTP就是動態屋樹人測驗。所謂動態表示能了解一個人內在生命的重要線索、工作、幻想和意向,藉由屋、樹、人,3種物體依附的程度來推測受試者內在的想法。屋、樹、人分別代表不同的意涵:房子代表生命的實體,樹象徵生命的能量和能量的方向,人象徵著導演。
先畫屋子:(圖位於下方)
1. 需要屬於大地:一個生存的地方
2. 需要屬於身體:可能指出身體的需要或是著迷
3. 需要屬於社會:房子表示成就或是對成就的藐視
4. 一個為了養育的家
5. 一個為了付出和接受養育的家:一個有創意、快樂的地方
主角認為有一個可以生存、可以住的地方很重要,是最基本的需求。再來則是社會的需求,擁有房子可能代表具有經濟能力,再上一層可能是自己的家庭並為它付出。
鞦韆
可以從人在樹上盪鞦韆的那跟樹枝得到一些提示,表示她在那裡集中她的力量。鞦韆代表張力,亦代表封閉/孤立,使人能集中在她生命中的這根樹枝上。(集中在家庭和生命的一根樹枝上,減低了在遠離家庭的樹枝的力量。)
主角內心希望自己擁有足夠的能力,可以靠自己的力量獨立,並藉這些能力幫助身邊的人,但又希望能獲得他人幫助。
樹根
強調樹根表示剖析個體的過去(根),來幫忙釐清目前她是怎麼樣的一個人。
從屋、樹、人彼此間緊密依附的程度來看,我們推測主角可能相當重視家庭,想好好保護好它,希望能獨立,同時也希望能藉由像大樹般可靠的力量來幫助自己。
我們的自編測驗的改編資料來自羅氏逆境圖畫測驗(rosenzweig picture-frustration study, P-F Study),他是個探討遇到挫折時受測者反應的測驗,我們認為這個可以與主角的退縮相呼應,藉由測驗,我們可以了解主角在遇見什麼樣的挫折時,會有什麼樣的反應,尤其此測驗為投射測驗,也正巧與我們的主題相符合。
羅氏逆境圖畫測驗採用完成技術,其基本假設是,受測者在面對挫折情境作反應時,會將其人格特徵投射到逆境的對話之中,再將之分析。
我們設計的測驗中有十個題目,內容為我們自編,每一個題目皆是一個情境,情境中有一個人會說一句話引導或引發挫折的話,而受試者就是要回答當他在此情境時,聽到這句話會如何應答? 題目的分析方式是以三個方向:自責、他責、無責;和三個向度:障礙優位型、自我保護型、需求為主型,以答案統計出主角是屬於哪一種類型。
分析出來的結果顯示,在三個方向中,自責只有一個:
題目:你怎麼什麼事情都做不好?
主角答:對不起,我真的不是故意的
他責有四個:
題目:你為什麼都不做事情?
主角答:哪有…你說的事情我都有在做阿
無責有五個:
題目:我不打算邀請你參加我的生日舞會
主角答: 喔~沒關係,生日快樂
而在三個向度之中,障礙優位行也是只有一個:
題目: 這學期體育要跑員25圈才能過
主角答: 天阿~好辛苦
自我保護型有七個:
題目: 為什麼你都不做事情
主角答: 哪有~你說的是我都有做阿
需求為主型有兩個:
題目:怎麼辦,前方道路崩塌!
主角答:啥,那還有別的路可以走嗎?
由此結果我們推知,面對逆境時,主角希望挫折能盡可能不要將矛頭指向自己,期望以保護自以為優先,擔心自己受傷害,會使用防衛機轉來迴避可能面對的困難,人格較為退縮。
以下為圖片舉例 :
根據自編測驗來與防衛機轉互相呼應
1.壓抑作用:把令人痛苦的經驗壓抑住以免於痛苦經驗。當被別人否定時也以「那就算了,沒什麼」的反應應對。
2.反向作用:對自己所想或所見不自知的狀態以扭曲方式面對,例如情境五,當別人表示不打算邀請主角參加活動時,主角就以沒關係之類的回答來掩飾失落感。
3.投射作用:將個人無法接受的感覺轉嫁到他人身上。因為父母要求多所以主角總會特別留意父母的眼神以討其歡心,並時常將這個習慣套用到他人身上,造成自己多慮的個性。
4.合理化作用:會找藉口來減輕因表現不佳或失落所帶來的焦慮與失望。如遲到時會把原因怪罪到塞車等外在因素,或當被責罵時會以我不知道來逃避責罰。
5. 昇華作用:把因嫉妒所產生的攻擊的力量以其他形式表現。例如主角姊姊有學鋼琴和果斷的特質是主角所沒有的,但主角把這好勝的心態轉換到自己較姊姊強的方面,如學業與聽從長輩這些。
投射作用指的是將個人無法接受的感覺轉嫁到他人身上。而主角因為父母要求多所以總會特別留意父母的眼神以討其歡心,並時常將這個習慣套用到他人身上,認為別人總是注意著自己的一舉一動,好像在評判自己一樣,因而造成自己多慮的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