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的問題出現了,主角對於自己心直口快感到不舒服的歷程推論為:
當內在自我中的「他不好」很自然地衝破防線,
出現批評他人的行為時,就和理想及外顯自我的「他好」產生衝突;
而認為「我不好」的主角就會把這份衝突歸因在自己身上,
這個大喊著「我不好」的聲音又和主角理想中的「我好」不同,
但是主角又無法用理性壓抑我不好的聲音,於是不舒服的焦慮就此產生。
前言:主角對外界與對親人有不同層級的描述,所以就外界的表徵來做解釋。
※造成此相異的原因,也許是對TAT測驗存有較多的防衛所導致。
TAT:
“她現在情緒比較不好,需要冷靜一下。”可以分的出情緒和自我。
訪談:
自己知道他現在會有那些特質可能是因為小時候發生的事情所帶來的。
在會心團體是個很好的觀察者及發言者甚至是相當好的leader、對自己的情緒會有很細微的感受。
TAT:
Ex.雖然變成知心好友但卻沒詳加描述就此變得很快樂
一個可能是主角的情緒狀態真得是這樣另一種可能是圖片都是偏向負面的情境,但沒有看到正面情緒到也是真的!
訪談:
在疲倦時若媽媽沒有給予他很多的安慰,主角仍會去調整自己的情緒,去理解媽媽只是希望他能獨立。
但沒有到層級五是因為他沒有很正向的想說:媽媽能夠這麼為我著想我好開心喔!
從訪談中發現主角對於家人的情緒投資可以到達level4,但對於人際可能是在level3。
揣測圖片中兩個人互動時的想法:
Ex.故事中提及姐姐希望他去宴會,但主角內心是不想去參加宴會,他不是刻意要讓姐姐擔心,但最後她的行為還是決定躲在樹上,讓姊姊單獨赴約。
Ex.年紀長的長輩嚇到女生,原來是因為他是久未碰面的親戚。
訪談:
Ex.離開媽媽時其實想抱抱媽媽告訴媽媽他會想他也很愛他,但沒有原因的無法表達(潛意識)。
使用六點量表,按一到六代表程度最低到最高,「一」代表「感覺非常不好」,「六」代表「感覺非常好」。
題目編制向度分為兩大類:友善度與親密程度。
第一個向度為「友善度」,由於在組內討論時,組員們發現,主角除了對自己心直口快的特質非常敏感,且更容易比其他人有負面的感受,因此設計本份問卷藉以調查「心直口快」這項特質給人的感受,即調查「心直口快」給人們的感受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題目編排從友善度低到友善度高分成友善度低、友善度中等、友善度高,共九題,且隨機分派到九題內﹝友善度低:四、七題;友善度中等:一、二、三、八、九題;友善度高:五、六題﹞。
主要使用友善程度「中等」的這個向度,來調查心直口快給人的感受。友善度低的題目,我們預期回收樣本答案多偏向「感受較不好」、得分較低;友善度高的題目,則預期回收樣本答案多偏向「感受較好」、得分較高。而友善度中等的題目,由於我們無法預期回收樣本答案偏向,歸類在模糊地帶,因此我們認為友善度中等的題目最能夠看出主角小兔與其他人的答案差別,及心直口快給小兔的感覺與給其他人的感覺有何異同。
第二個向度是:親密程度,前述主角所做的依附量表中,我們發現主角在兩項測驗中呈現不同的依附類型,看出主角在家庭﹝尤其是與主要照顧者﹞中的依附為安全依附;但在人際依附上則偏向焦慮依附。因此我們使用此向度來測量「相處的親密程度」是否有差異存在。
此向度分為:親密程度最高﹝你的家人﹞、親密程度次高﹝熟識的朋友﹞以及親密程度最低﹝不熟識的朋友﹞三個項目。且每一個項目內均包含由友善度所組成的九小題,每項內的題目差異僅為目標對象的不同。因此整份問卷總共有二十七題題目,分成三大題,每大題內又有九小題。
共發出七十份問卷,回收七十份,扣掉主角小兔餘六十九份樣本進行統計。
主角在三個大題﹝你的家人、熟識的朋友、不熟識的朋友﹞得分均低於常模平均值,可以看出主角小兔比別人更在意「心直口快」這個特點,且小兔會比別人有更多不好的感受。且在不熟識的朋友與總得分的分數,更低於常模平均值一個標準差,則我們推測在不熟朋友的情境下,對於「心直口快」的感受更不好。
自編量表顯示主角比別人更在意「心直口快」這個特點,且比別人容易有不好的感受。心理動力所採用的方式是較深層、從內部出發的,再加上需要長時間,我們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和這麼長的時間,所以我們決定從認知上著手,讓主角了解「心直口快」是個特質不是件壞事,我們建議主角可以採用的方式是:與主角身邊的朋友們進行為期兩周的合作,請主角的朋友們在與主角平時相處時,互動的過程中,把接收到訊息時好或壞的感受表達給主角知道,藉由這種方式逐漸改變主角的認知,使其與大部分人們的認知距離接近。由認知上著手,試著去接納自己的特質會過的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