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我們會以社會認知論來分析主角的行為,社會認知論主要分為4個結構分別是能力與技巧、信念與預期、個人的目標、行為的標準。
在能力與技巧的部分,我們藉由晤談可得知,其實主角在上台報告與上場比賽等方面,具備的技巧及能力與一般人相同,並沒有明顯的落差,所以我們報告的部分不會著重在這一點。
第二個結構是信念與預期,Bandura在2001發表個人對自己自我表現的預期稱為自我效能感,指的是對未來情境中知覺。主角在上台報告或比賽前常常會對自我效能做預期,經由晤談中發現主角常會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而影響其他人。且自我效能感會受到過去成功或失敗的經驗所影響,我們也可以由晤談結果中得知,主角過去曾經在上場比賽或報告有過是敗的經驗,可能是導致她在這部分自我效能偏低的原因。接著我們將高自我效能與低自我效能做一個比較,高自我效能的人主要有較願意嘗試困難工作、持之以恆、較不會緊張、有較清晰的思緒等等;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只要有不敢輕易嘗試、比較容易放棄、易緊張、思緒混亂等等。主角的自我效能分數為18分,屬於偏低的部分,大致也與分析吻合。
而第三個結構是個人的目標,而從晤談中可得知,主角對自己的目標設定為上台緊張沒有關係,可是要言之有物,知道自己在說什麼,能夠表現出平常的水準,並且獲得其他人的認同。
而後我們將高自我效能的目標設定與低自我效能的目標設定的做一個比較,高自我效能的人主要會設定較高的目標,較願意完成自己的使命;而低自我效能的人容易設定較低的目標,容易抱怨及缺乏動機等等。
主角的個人評估標準,當情況滿足標準時,主角會有的反應,稱之為自我評價反應。我們的主角在達到標準時,會感到開心、有自信;當未達標準時,會感到失望、失落。
交互決定論,性格、行為、環境是以系統的方式交互影響。
所以當在大心盃這個主角特別重視的環境中,主角性格當中容易緊張的部份被影發出來了,然後因為太緊張太在意的關係,導致主角的投籃變得不太準,因為投不準的關係,主角又更緊張了!
主角的情境有:籃球場、報告、考場、表演
主角本身的成份有:
目標-想要獲得別人認同、想要變得有自信、想要別人讚賞自己
能力-主角有打籃球的球技、上台報告的口才、統整資料的能力、跳舞的舞
技、去考場應試的技巧
評估標準-整個活動的順暢度、觀眾給的回饋
主角可能會有的反應有:緊張、摳手、講話速度變快、語無倫次、流手汗…
我們由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及自我效能量表來看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主角做出來皆屬偏低的狀態,幾乎都是50分以下,顯示出主角自我概念不足,又發現主角是在「衝突分數」、 「道德倫理自我」、 「學業/ 工作自我」這三項較低,這三項都可以看出主角很在意他人的看法。
自我效能的部份,也是屬於偏低的,顯示出主角自信心不足。
那理論部份就由這張圖來解釋
首先我們看到主角的目標,她的目標是成為一個緊張時頭腦清晰,充滿自信的人,那他預期的結果呢:他希望成功但是依舊會緊張,期待結果是希望觀眾認同他,所以她的行為就會是在特定情況表現緊張,那他如果是在會緊張的情況呢,她就會得到失敗的結果:腦袋一片空白、慌張。若是成功的結果就是:表現從容不迫。主角定義成功或失敗的內心的標準為緊張沒關係,要有好的表現!那失敗的結果主角要怎麼調適呢?我們希望主角自我調節-事前練習多次,調節若成功,就給自己自我增強-吃餅乾、玩電動、吃大餐!這就大姐上台緊張的歷程。
接下來是我們給主角的建議:
1.觀察學習(仿效作用)
人僅能藉著觀察他人行為而學習事物。
楷模(model)EX:林爸
→其實從小我跟我爸的個性很像,都很害羞,只要有要上台的機會絕對
會拒絕,可是自從我爸和朋友參加社團之後,變的很積極去參加活動,
有上台的機會也不會拒絕,也常常跟我說有上台的機會就不要害怕,要
大方一點,克服緊張。我認為我爸都已經年過半百了,還願意去改變,
這種態度讓我佩服,讓我願意去解決上台緊張這個問題,每次想起我爸
的鼓勵,我就更有積極性。
觀察學習過程也稱為 仿效歷程(modeling)
仿效not模仿
2.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
目標:增加信心、改善上台緊張、讓頭腦清晰
計畫:事前自己在電腦前練習多次、找別人彼此督促、借間教室實際模
擬一次
評估調整行為:調整自己的說話流暢度
以上兩份標準化測驗,我們發現,與晤談結果大致上相符
自訂化測驗也顯示出主角在特定情境下會緊張與交互決定論相符
田納西自我概念量表
分數多處在中間質的階段,只有「衝突分數(39)」、 「道德倫理自我(35)」、 「學業/ 工作自我(35)」這三項是較低的數值。
自我效能量表
分數:18/40
分析:主角的自信心偏低,有時候會感到信心不足,找出自己的優點,承認他們,欣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