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正如同課本中Jerome Kagan(1994,1999)的研究結論所述,儘管有研究支持人類氣質的穩定性及一致性,以及人類生理基礎的可能性,我們仍應該提及人是有“潛在改變的可能性”;例如inhibited兒童不會永遠無法適應環境,uninhibited的兒童不會一直都有不受拘束的性格;所以就主角的悲觀、沒有自信的性格,以及與家人相處不好的關係來看,要如何從生理的角度或是環境的角度切入來看就是一個很重要的關鍵點。
◎ 從Cooper,Zubek(1958)的實驗『繁殖迷津─聰明以及迷津─愚笨的老鼠』中,可以得知刺激性環境或是貧乏的環境與老鼠本身生理特性的交互作用,的確會修改或影響本身生理表現的特性;所以,不可避免的,主角的悲觀、無自信,以及與胞弟大為不同的個性,是否是由相同環境與不同性格特質交互作用下的結果?(例如:同樣生長家庭但因為與胞弟不同的性格特質,造就不同的教養環境,而開始了環境─生理環環相扣,相互呼應的交互作用。)又是否可解釋成下列圖a中環環相扣、互動的解釋,這也是一個需要深考的重點。
◎ ( Dunn&Plomin,1990 )其研究結果道述,性格約有40%是由基因所決定,5%是由共享環境決定,有35%是由非共享環境所決定,其餘的部分就是測量的誤差;什麼是所謂的“非共享環境”,誠如上一點所述,相同生長環境的手足,因為個別差異的不同,造就父母不同方式的教育環境;以此,我們除了討論主角本身性格與胞弟有所差異外,更補充了一點重要的因素→“出生序”!
出生序本身就是個較國際性的家庭教養文化,但相對於東方人的文化來看,出生序對一個人的影響更是來的大許多;所以,就非共享環境來看,造成非共享環境的因素就不只有主角本身的性格,更有主角一出生下來就造成的環境差異!如此一來,性格的差異是生理影響大或是環境影響大的糾纏又變得更無法透析。
接下來有一張圖a,是以環境─性格的互動來解釋主角性格。
圖a:主角環境─性格的互動圖示。
從圖中可以看到,主角在小時候本來就跟弟弟有不同的生長環境也造就或影響了主角本身性格以及與家庭溝通上的問題諸如親子溝通不良、與父母關係疏遠,繼續影響了主角的性格,而這樣的性格又造就了主角不同生活習慣及交友圈,生活環境及事件的影響又改變或形塑主角的性格,例如:生活失去重心、懶散、不易與人深交,而這樣的主角又加深了原本與家人的關係,非共享的環境因素在此又更一覽無遺。
由於經過這此的報告後發現,其實很多問題的發生點都在於與家庭其他成員的溝通不良、或是親子雙方之間的誤會所造成。( 例如:主角想跟家長吃頓飯,但父母太忙,拒絕了主角,讓主角認知上誤會了父母並不是很想有拉近彼此關係的想法,而同樣的,父母邀主角吃飯,但主角也因為太忙,拒絕了父母,讓他父母也有類似的誤會。 )所以經由這點來看,改變雙方或單方的認知,鼓勵對於邀約的勇敢想法便是一項重要的任務。
以此,我們選擇了認知治療:重新界定的治療技術。
“認知治療:重新界定的治療技術“─Aaron T Beck
一.找出其認知的扭曲
二.治療步驟:
1.蘇格拉底式對話
2.引導式的對話來自行修正想法
3.採問題解決步驟及行為療法
三.最後( 治療目的 ):改變其特定認知、情緒及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