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扮演不同角色時,主角所顯現的基模會有所不同。大致的情況如下:
真實我—
朋友:沒有耐心的、鑽牛角尖的、優柔寡斷的。
家人:自主獨立的、思想成熟的、情感豐富的。
情人:不成熟但又想表現成熟的、愛吃醋的、多疑多慮的。
應然我—
朋友:負責任的、具關懷心的、溫暖而友善的。
家人:自主獨立的、負責任的、聰明的。
情人:具包容心的、信任的、體貼的。
理想我—
朋友:付出的、坦誠的、溫暖而友善的、善解人意的。
家人:全心全意付出的、體貼的、有擔當的。
情人:傾聽的、信任的、坦誠的、包容的。
背景經驗型塑了一個人的基模,人會依照自我的基模而在他人面前表現出符合基模的行為,讓他人真的認為此人的特質就是如此,並且做出符合此人預期的反應或評論,而使此人產生自我確認的偏誤(認為自己真的就是如此),因而又加強了自我基模,從此不斷的循環著。
舉主角的例子來說明:「因為姊姊在家中較受寵愛,讓主角自覺比不上姊姊」以及「前男友以言語貶低主角」這兩項背景經驗,造成了主角自卑的基模。所以當他人注視著主角時,主角因為覺得自己不夠漂亮而表現出沒自信的樣子,然後看到更漂亮的女生,就覺得自己真的不夠漂亮;或者在打球時因為覺得自己不夠強,而表現沒自信的樣子,結果因為想太多了,反而真的打不好,如此又更確定自己是不厲害的。此類想法又更加鞏固了主角自卑的基模,如此不斷的循環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