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目標
長期目標
有效安排自己的時間
原因
由於主角生活過於忙碌造成焦慮感,希望藉此目標能使生活更趨於規律,並且如預期地完成重要的事項。
實踐長期目標的具體計畫
以海報的方式呈現。並且口頭報告所使用的理論。我們以Skinner的操作制約作為理論的基礎,以每件所需完成的事件為單位,並且增加狀況劇,審視主角是否懂得運用時間、安排行程,若達到目標,則以一星期為單位,用集點的方式累積(代幣制度),順利完成十項行程即給予獎勵一次。
影片大綱:
首先,呈現主角每天要完成的事情:上課、作業、社課(以照片的方式呈現),然後再將行程(照片)貼在一張大海報上面,規定主角每天都要將行程表預定的事情完成,訓練他具備規劃事情的能力。之後,呈現二個狀況劇,讓主角學習不同的情境,狀況劇如下:
1. 主角生日,同學要幫他慶生。
此時訓練主角把原本預定的行程往前或往後安排,最更適合的規劃。
2. 心理週即將來臨,同學拜託主角顧攤位。
學會依自己有限的時間與能力,適當的拒絕別人的邀約,並說明狀況。
1.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制約行為:自訂行程計劃書並規律地實踐它
增強物:布袋戲影片
增強時制:間歇性增強(固定比率)
2. 代幣制度(token economy)
代幣物:企鵝小卡
集點方式:以一星期為單位,規劃自己每日的行程,按照計畫書實行,順利完成十項行程即給予獎勵一次。
前因
Antecedent
行為
Behaviors
後果
Consequences
面臨許多需要完成的事項。
擬定行程計畫書,具體性的寫出行程並依照計畫實行。
減輕時間分配不當所造成的焦慮感。
目的:幫助主角在壓力產生時克服焦慮感,亦可藉此培養主角對自身肌肉的感覺。
核心作法:藉著緊張和放鬆交替的過程(3:5),由身體的某部份慢慢學習延伸至全
放鬆。
教學影片(指導語取自澳門心理學會)
經過各種測驗分析個案問題,以及透過行程計畫書的行為養成和肌肉放鬆法的練習,我們期望主角能改變目前的行為模式,減低焦慮感的發生。但由於「在時限內完成預定事項」此一行為須透過長時間的培養才能維持,故目前主角的問題仍在解決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