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第一小組的組員們,非常感謝組員們花了很多的心思和時間在了解這一個"嚴謹我",而我又是個麻煩鬼,要求這不能說、那不能公開…等麻煩事,弄得整組要顧慮我的感受,又必須在報告之間拿捏輕重,雖然沒有精美的小禮物可以贈送,但我要跟各位說,謝謝!(強調:這是發自內心的。不是那個社會性的回饋耶!♥)
在這次報告中,一堆的心測結果和問題探討回顧中,發現了自己所認識的自己,所希望的自己,與大眾所認識的自己,有出乎意料外的差距;我想,這將會讓我開始一次新的自我檢視和自我認識,對於太久沒有思考這些事情的我而言,要去接納一個不是自己所認識的自己,感覺會有點queer。(我不知道如何用中文形容這個感覺)
1. 主角本身的性格為內向,為何卻選擇加入系隊這種比較接近外向特質的活動來參與呢?
Ans:興趣取向,雖然主角個性偏內向,但因為對於排球很有大的熱誠,所以即使對他來說這個系隊新環境是很大的挑戰,雖然要歷經一番掙扎,但仍決定加入。
2. 主角的好友與不熟朋友的定義?有沒有可能主角認為是「不熟」的朋友,卻因為平時有藉由觀察,注意到她和平時不同的一面,而比較了解她本身的個性?
Ans:好友與不熟是根據主角平時有無常交談,聊過比較深的話題之類的。而六位朋友方面我們有詢問過他們對主角的觀點,熟識程度和主角的解讀沒有抵衝
3.在「孩子的媽說」的那張投影片,曾提到主角原本的個性為活潑、喜愛結交朋友,但之後因為遇到某些人和事,而有所改變。我們是建議能夠以大範圍的概述,來補充那些人物與事件,例如:遭到朋友背叛,或者感情受挫之類的,會讓觀眾更能夠了解事件的大概走向,而不至於太模糊。或許某些事件被提及可能會趕到不愉快,但若只是提供大範圍的概述,應該還不至於太嚴重吧。畢竟身為主角,不就是希望大家能夠多了解一點關於妳的背景嗎?
Ans:報告的主角本身的過去如同大家都有過去,誰會願意將自己的過去一一袒露給”眾人”,這不是身不身為主角的希望,而是每個人都有保有過去的權利。
4.關於後面的測驗設計,想請問影片的目的為何?測驗中分為內向選項跟外向選項,但是其選項並不能完全顯示出受測者的個性是內向或外向。例如:某甲個性很內向,但如果有人邀他去舞會,他卻會因為不好意思拒絕而答應前往,所以在此測驗中屬於「外向選項」,而事實上他並非外向。此外,此測驗設計的情境,可能讓我們落入Cattell的理論中,也就是我們會根據此情境以及我們扮演的角色來選擇外向或內向的選項,而其結果並不能真實呈現我們真正的性格。
Ans:1>設計上的缺失,謝謝你們提醒。
2>還是有人第一天就很外向,本影片為拍攝第一天試想強調主角的個性,而主角本身平時也是這種性格,若發生類似的情形仍會做出此回應。
5. 由於測驗提供的情境為開學第一天和同學的互動,剛開始因為跟大家都不熟識,所以可能會容易傾向選擇「內向選項」作為反應,而不足以顯示本身個性。因此,若能夠改成在平常時間、常態的情況下,來作為事件背景,可能會較為妥當。
6. 最後我們建議,在影片前可以先告知大家,此部份的理論基礎為何。因為在特質論中,各個理論的論點是有點互相衝突的,很難讓人了解哪部份是以哪個理論在解釋,所以比較容易引起誤解。事先說明採用哪個理論的論點,也讓觀眾比較不會覺得報告的說法有所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