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底線處為影響主角深刻的關鍵)
在幼稚園的時候,我是跑奶媽家的孩子;放學就是等奶媽來接。在那之前,都必須看著別人座上娃娃車,送達家裏,或是父母一一到學校接孩子回家;而我,只能坐在盪鞦韆上跟他們說再見。
上小學之後,全家搬遷到一個新的城鎮,第一次進校就是自己走路上學,看著許多父母牽著小孩上學,站在教室後方陪同小朋友,又覺得自己跟別人不同了一點。是好是壞,那時也無法確定。放學後,我踏著步伐前往阿公家,那是在離國小20~30分鐘的路程,同路的小朋友並不多,多數被父母用摩托車接走,我也常常死拖活賴的陪朋友等到家人,才又一個人啟程。
到了小四,父母覺得不可以一直拜託阿公照顧我,於是我成了鑰匙兒童。那段日子成了我印象相當深刻的童年;縮短了1/10的路程,顯得相當輕鬆,但我每天面對的,是冷硬的鐵門,和陰暗的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打電話跟媽或爸報備,我到家了(不報備不行!但我也很快樂的做了,因為那是我回家後可以與人對話的時刻)。接著就是與自己相處的時間,我稱之為"晚餐前時間"(養成我現在寧可一個人安安靜靜的看書的習慣)。直到晚餐,父親回家一起準備晚餐,然後等母親回家一起吃晚餐。
有時候我會想利用空白時間與朋友出去玩,但父母的答案通常是不准(不准的理由在現在看來,其實我很能體諒);更不用說想利用空白時間以外的時間。於是,我從小便沒有跟朋友出去玩的經驗,受邀請了,我也只能笑笑說要問父母(但心裡早已明白答案),然後再次拒絕朋友的好意。當然,我不是完全沒有與朋友往來,因為母親答應讓我邀請朋友來家裡玩,但前來的人數畢竟不多(因為來我家又不特別好玩,朋友都跑去逛街啥鬼的);於是我懂的相處模式只剩一對一,一對二這樣。
進入國中,渾渾噩噩的過了三年,一樣的模式:上學,回家;受邀請,拒絕。更甚,父母因怕我變壞,所有我提起過的朋友,都要問起家事背景和在校成績如何,這讓我相當反感,卻也乖乖聽從父母的話,遠離那些他們不喜愛的朋友。交友模式,仍舊維持在一個、兩個朋友,剩下同班同學的接觸,幾乎要為零了。
高中,在外縣市讀書,時間自由了些,但父母仍會要求回家時間,且有點吃緊(我父母會知道哪些班車幾點開、幾點到)。班級中,我成了早上接近遲到才進教室,放學衝著回家的通車生(哇塞~這段時間真的刺激無比,衝火車的回憶如此深刻);比較起一樣是通車生的同學,他們時間並不吃緊,打個電話通報便可晚點回家。是直到高二下,開始晚自習,我才有多餘的時間跟朋友相處。也有了多餘的時間跟團體相處(那時才開始跟社團朋友有一起出遊、聊天的時間);才剛開始學習面對非利益團體的我,傻傻的不知道收放,怕怕的不敢表達,於是便進入高三,各自瘋狂讀書的時刻。
偏偏我在這時開啟了第一段戀情,當盟友互相讀書打氣加油時,我回到了一對一的模式,讀書打氣都是對他,然後,我畢業了。傻傻怕怕的進入了大學。
主角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認為自己的性格比較偏於內向,但周遭的人卻認為主角的個性是屬於外向的。主角想藉由這門課來了解自己是屬於內向或外向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