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題
(1)根據Cattell的理論,該同學因為人格特質而有行為的穩定性;行為的變動性則受到state及role的影響,因此在兩種不同情境下出現不一致的行為表現。
穩定性:人格的特質或是相同情境導致行為的一致。
變動性:與行為變動性有關的是個人的心理狀態(state)與情境(situation)裡扮演的角色(role)。其中,心理狀態(state)為受特定情境促動力決定的情緒變化,
如聯誼時感到愉快;上台時感到焦慮、緊張。
情境因素則可分為:
weak situation:情境要求低,會有較個人的特色出現。如:主辦聯誼活動。
strong situation:情境要求高,大部分人的行為表現因為受情境因素影響偏向一致。如:上台報告。
(2) BAS和BIS分別是掌管欲求及嫌惡行為的內在動機系統。
BAS(行為激發系統):掌管對獎賞反應的慾求行為。該同學對娛樂有興趣,無過強的衝動行為。如:聯誼的內容多是娛樂性質為主,對我本身並不會產生太大的壓力。
BIS(行為抑制系統):對相競爭的動機目標所反映的危險評估,和防衛性逃避行為。當懲罰線索出現,造成焦慮產生時,會抑制欲求的行為。該同學對威脅有反應,焦慮相對較強。如:我一上台就變得好緊張,緊張到話都說不清楚,舌頭一直打結,身體還會微微顫抖。
也就是說該同學BAS強度<BIS強度,因此推測該同學可能較偏內向。但也可能是由於其BAS和BIS的總強度較高而導致神經質較高,所以較易感到焦慮。
第二題
(1) 情緒制約(emotional conditioning)
原本個案對其同學的說話方式及其他的特點(中性刺激),應沒有情緒反應。但該同學與個案小時候欺負自己的同學,在說話方式及其他特點相似,個案因而產生被制約的情緒反應,即厭惡感。
非制約刺激:個案小時候被同學欺負。
非制約反應:個案因為被欺負,因而產生害怕、焦慮等負面情緒反應。
制約刺激:個案他小時候的同學之說話方式、行為表現以及其他的特點。
制約反應:個案對於小時候的同學之說話方式、行為表現以及其他的特點產生厭惡感的反應。
個案小時候被他的同學欺負,是一種非制約刺激,進而產生害怕、焦慮等負向情緒反應的非制約反應。當個案遇到與他小時候同學在說話方式、行為表現等特點相像的目前同學,而目前的同學成為制約刺激,進而使個案產生厭惡感等負面情緒的制約反應。
大致的簡圖請見下表:
US(被同學欺負) → UR(害怕等負面情緒)
CS(小時候同學的行為表現、說話方式等特點)+ US(被欺負)
多次配對後 → UR(害怕等負面情緒);
當CS單獨出現後 → CR(厭惡感等負向情緒)
(2) A(前置事件):在長輩與上位者面前時
B(標的行為):保持沉默,表現出搖頭及傻笑外,應答也只有「恩」跟「好」
C(結果):父母停止責備 或 降低焦慮
制約歷程:
第三題
(1)
expectancies:
事情無法完成,產生焦慮的負向期待及倦怠感,以至於不能工作。
對於完成事情之後的酬賞有著正向的期待,有活力。
goals:
列出星期一到星期五的預定行程,並期望可以完成自己安排的事情。
evaluative standards:
想要把事情都可以順利完成,若是有事情無法順利完成,就會對行為的後果產生焦慮感及倦怠感。若事情可以順利完成,則對酬賞有正向期待有活力。
reinforcement:
完成報告後的「一頓好吃的料理」或是「看電影」為其增強物。
(2) Self-regulatory systems:
目標→規劃→行動→完成與否(標準)→未完成→焦慮←→放空
→(期待)完成→犒賞自己
作者目標為期待自己可以完成所安排的所有事情(goal),因此幫自己必須做的事情做規劃,評量且修正相關的行為,設定了完成與否做為他的判斷標準:若是預期自己無法達成,則會產生自我評價的焦慮反應,因而放空,導致所以許多事無法完成;因此,作者設定了增強物(一頓好吃的料理或看電影)做為自己完成所有事情的酬賞,以提高自我的動機。
第四題
(1) 主角有較低的嚴謹性表現(B),父母嚴謹性高,所以對於主角有所要求(E),但主角無法符合父母期待(B),且情緒性較高需要引導(P),可是父母忽略其需求,反而一味更高的要求(E),主角因為無法符合父母期待,自我效能感低落(P),於是採取放任抵抗的策略(B),卻讓父母有更高的要求(E)。
(2) 父母與弟弟皆有高度的嚴謹性,故基於遺傳因素,假設主角可能也有高嚴謹性的傾向。但主角表現出的嚴謹性卻很低,可以推論或許是主角的嚴謹性表現不如父母的期待,造成父母更高的要求,加上主角可能天生氣質上情緒性較高(即N神經質相對較高),需要引導,但父母未能正視其需求,於是主角因為無法符合父母親的期待,造成自尊低落,反而採取放任與抵抗,導致惡性循環。
1.如表
2.Honesty or honesty/humility誠實性:不說謊、不誇大
3.高Neuroticism的表現是容易對特定情境產生焦慮和不
安的情緒,主角對於當時陌生且吵雜的環境感到緊
張或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想法(例如:我會表現不
好),因此臨陣脫逃可能是高Neuroticism的展現,而
非Introversion的表現(較平靜、沉穩與喜歡一個人獨
處)
4. A(前置事件):突發行程,主角便無法兼顧,而引發
焦慮情緒
B(標的行為):萌生逃避的想法,做與預定行程無關
的家事(例如:開始將衣服一件件用手
洗,或做更進一步的清潔工作)
C(結果):焦慮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