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貼日期:Apr 29, 2015 1:23:34 AM
雌激素佔優勢的大危機(1) --
●3種可能誘發雌激素佔優勢的原因
1.子宮內膜異位症
子宮內膜異位症 (Endometriosis) 是一種發生在停經前婦女中常見的臨床疾病。據統計,大約有10∼15%處於25∼45歲生育年齡的女性受到影響,而在受影響的女性中,約有40∼50%無法生育。子宮內膜異位症是因子宮內膜(子宮內層)異常存在於子宮外的疾病,發生位置如卵巢、輸卵管、陰道、腹部、子宮內的肌肉、腸、膀胱、子宮骶韌帶(使子宮處於相應位置的韌帶)、腹膜 (覆蓋於骨盆和腹腔的內層),甚或身體的其他部位。它可以在組織之間生長,並透過黏著物使組織粘連在一起。子宮內膜異位症的原因目前尚未被完全了解。從遺傳學到染毒環境論,都有很多的相關理論,而子宮逆向出血或「逆行月經」(出血並流向子宮)被認為是首要原因,同時許多研究者認為,雌激素和與之相關的類雌激素(環境荷爾蒙)有著重要的致病作用。曾經有些人試圖把病因與具有汙染物殘留的漂白衛生棉聯繫起來,但這些都尚未得到證實。
風險因素
子宮內膜異位症家族史,尤其是母親或姐妹
生育年齡較晚(30 歲以後)
經期較長或較短
子宮結構異常
進食氫化脂肪(反式脂肪酸),如薯條或餅乾
壓力
異位的子宮內膜組織具有與正常子宮內膜組織相同的生理作用與反應,它生長的過程中同樣會受到雌激素的刺激,可能也會像子宮內的正常組織一樣在月經期間出血。臨床上最常見的症狀是伴隨著月經週期出現疼痛和抽筋,並且疤痕組織 (scar tissue) 會在子宮內膜的任何位置形成,以干擾各個器官的正常生理功能。其他症狀包括月經期間大量出血、性交疼痛、腹痛、腰背痛和腹瀉,有時又會沒有任何症狀。因為每個人的反應不同,對症狀的嚴重程度也不一定,這些與子宮內膜組織分布的位置與厚度有直接關聯。子宮內膜異位症會增加罹患子宮肌瘤或乳房囊腫的危險,並可能伴隨著嚴重的疲憊感、慢性疲勞症候群或肌纖維疼痛。 臨床上診斷子宮內膜異位症唯一的方法就是腹腔鏡檢查 (laparoscopy),它是一種小型的外科手術,也就是外科醫生在病患骨盆腔內植入一個小小的腹腔鏡,以達到尋找子宮內膜組織的目的。但是這種方法常常失敗,而更為有效的診斷方法可能還需要數年的研究。目前可以透過手術摘除或化學藥物誘導的方式作為治療的基 本方法。外科治療的重點是去除子宮內膜組織,而藥物治療則是 透過避孕藥來控制荷爾蒙的平衡,但是兩種方法都無法成功根除 與治療。在美國,每年進行的子宮內膜異位症手術超過 50 萬案例,其中復發率高達 40%,並且伴隨著持續的疼痛和無力。不過,這種病通常會隨著女性停經期雌激素水平的減少或卵巢功能 衰退而出現症狀減輕的現象。
月經,也就是卵巢週期,是造物者賦予女性生殖能力的重要利器,不僅僅作為傳宗接代的必要功能,同時也是提供女性健康 生理再平衡的週期性作用。藉由月經週期的循環,女性的內分泌系統可以得到定期調節的正常代謝。正常的月經週期反應女性體 內正常的荷爾蒙功能,換句話說,當女性荷爾蒙尤其是雌激素及黃體酮出現變化時,月經週期的規律性也會受到影響。而反應在身體上的種種症狀,就是所謂的「經前症候群」(Premenstrual Syndrome, PMS)。 經前症候群對女性的影響將會從青春期後一直持續到停經期。當人們還常常將更年期症狀歸咎於雌激素的缺乏,而不是雌激素占優勢的情況下,研究人員指出,事實上許多女性在月經週 期中出現的一系列相類似症狀(經前症候群),多數均與雌激素占優勢有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