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貫徹理解(understanding)這詞,作者認為:唯有理解的學習數學才能夠面對未來的挑戰及情境,而理解和連結(connection)成為學校應該要非常重視的一環。在講授事實知識(factual knowledge)與培養程序熟練程度(procedural proficiency)之外,更重要的是提供學生概念性理解(conceptual understanding),將帶給學生將各知識及程序連結的基礎與能力。
尤其在科技日新月異下,學校講授之知識未能隨著瞬息萬變的資訊而快速更新,一個個全新的名詞在報章雜誌上爆發:大數據、AI、物聯網……,課綱的變化永遠趕不上時代進步。若僅是提供學生單純的事實性知識及程序性知識,學生在面對全新名詞時僅能不知所措,淹沒於時代的洪流中。教師除了提供學生知識外,更要給予能夠從網際網路上搜尋適當資訊的能力,其中不乏程序性知識及概念性理解的檢驗。唯有學會如何使用搜尋引擎,以及自身對概念性理解夠深,得以從陌生的文本中尋得問題的答案,才能夠在現代世界中生存。
這件事我非常有感觸,尤其是在和現在大學生交代任務時,請他下載某某檔案,在學校網站上都有,在有了 Google這麼偉大的發明,打上「師大 某某檔案」,第一頁的第一項就是他要的東西。但學生總懵懂的拋出大哉問:「在學校網站上的哪邊?」,我也不見得記得檔案確切在哪個頁面的哪個超連結。
本文尾聲特別聲明:「所有年齡段的學生都具有相當大的知識量,包含在先前的學校教學中開發或日常經驗所領悟的想法,更凸顯出概念性理解連結龐大知識的重要性。」但概念性理解到底要如何才能確實教導?如大學理工科中最惡名昭彰的科目:高等微積分(分析導論),明明教授在臺前提供的解說及概念皆相同,總有學生雖能聽入教授所安排的說明,卻無法融會貫通。我自己的學習經驗及看到學生的案例都存在著一種現象「Eureka!」:初期學習表現不彰,卻在某個時間段成績突飛猛進。這種異常卻又正常的現象,實在是難以提出一個讓我自己足夠信服的解釋。
也許學習表現低落的學生只是缺乏適合他的刷子,學習的過程如盲人摸象般,他還沒摸到他能夠理解大象存在的部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