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我常常聽聞這樣的事情:「我的孩子怎樣怎樣,所以要請老師多多關心。」雖然是老生常談的事,但在數次被打擾下,我還是很想抱怨。身為一名鄉下學子,家裡也是傳統的家庭,所以我很能接受在年幼的時候家長幫忙拜碼頭。但都到了一定年紀時還得倚賴家長做這些行為,到底有沒有任何一絲要讓孩子成長的想法,我真的看不出來。至於一些莫名其妙的家規,拘束孩子成長的情形更不在話下。
也有許多孩子問我:為什麼家裡管這麼多?為什麼家裡不支持我做某些事?這些問題我過去從未想過,或者說曾經想過但已經是很久以前。內容大概是我不想去見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家人卻要我去那遙遠的南方看看那些根本就不認識的長者。這麼莫名其妙的事要一個孩子選擇是否要一同前去,孩子心慌慌的說不要,家長卻大發雷霆的強硬要求孩子同去。這在當時的我心中,埋下了很龐大的不諒解,甚至成了未來與人相處上的地雷。
這是個牽涉很廣的議題,不管是家長或是孩子都需要花費一些心思理解如何和彼此相處。相信有很多坊間的文章都有提到相關的內容,而我理解後,認為其實就是一個原則:把孩子當成人。
家長要把孩子當成「人」,每個孩子都是個獨立的個體(我記得我學教育有提到這個)。其實我更想表達的是家長並沒有名為「孩子」的物權(我也記得民法似乎有這樣的名詞)。也不能因為在他身上做了很多投資就把自己視為大股東主宰其行為(這我完全不懂,只是依稀覺得這樣)。讓我想起那句話:「孩子就像一顆橡皮球一樣,如果你用力把他壓下去,他呢,還是會反彈回來的。」(咦?你說哪裡怪怪的?)。總之,明明都是人的個體,年齡輩分也不是什麼要緊的事吧?
而孩子要把自己當「成人」,跟騎腳踏車一樣,當已經能夠抓到平衡時,就應該要自己努力往前踏。不要因為過去是被成人所推著,就以為自己必須被成人所推著。當學習到如何思考後,就應該意識到自己已經是個成人,有思考、討論、辯駁的能力。不要害怕會想錯,從自我思考和其他成人討論,給予他人具有自信、能夠照顧自己、不需要被他人所擔心的印象。只有這樣才會讓家長意識到成長,也才能換回自主的生活與自我價值。
雖然由我來談論這個主題很奇怪,身為不肖子,兼任違抗父母洽詢窗口的我,從國中畢業之際開始獨立之旅,至今已經足足八年多,也不再有任何和家中商量機會與需要,頂多就是報告我的決定罷了。家裡打電話來也只是從有沒有錢吃飯(在學期間)轉變成有沒有記得吃飯(開始工作後),再也沒對我有什麼要求,頂多就是把他們一些期望再次覆誦而已。
不過我就是個無所事事、喜歡胡說八道的人。其實還有許多想談的內容,但礙於篇幅關係(如果我在一篇文章內就把我的題材都廢話完的話,那我後面不就沒內容可以說了嗎?),只好把這種不小心掉出來的囉囉嗦嗦給收回袋子中,換成繼續胡言亂語可能會比較符合主題呢?
後來想想其實好像這個計劃改名叫做雲山講幹話,或許標題上就更為通俗,讓更多人能以只是看廢話的心態來閱讀。不過內容上也沒有任何想要取悅讀者的部分,單以看廢話來說,對讀者的效用極低。與其浪費時間在看這幾個我胡亂湊合在一起的文字,不如多滑社群網站廢文、多抽幾個東西,甚至多跟幾個自從加成社群網站好友,卻未曾講過話的人發幾則短訊息問候近況,這樣都比較實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