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是建立在人類發明之公設下的龐大系統,而學校的數學課程應該是將數學以連續且具有結構的方式教育學生。各個對學生來說看似獨立的單元其中有著不顯著的關聯,這是安排課程時必須考量的重點,故如何將學校數學課程妥善的連接成為非常重要的議題,這也是歷年來政府在進行課程綱要修訂上會不斷被提醒的準則。
這是非常容易理解的現象,想想當你跟朋友聊天時,原先朋友在談他的工作趣事,前一秒說:「我的同事竟然喜歡凱蒂貓!」,後一秒突然岔出:「我昨天晚餐吃了牛排。」我想任何人都會感到詫異也不知所措吧?中斷一個連續的話題會需要花更多時間去處理新話題的情境,我認為安排課程也如此。
本文建議安排課程時,應該努力組織數學主題,將各個基本的想法連接成一個整體性的課程,各個重要的基本概念都應該仔細建立,會成為課程中非常重要的基石,而如此發展的課程結構會較為緊實,學生學習也較無負擔。
其中關於重要的基本概念是個很有趣的議題,在龐大的數學結構中,什麼樣的概念能稱為基本?什麼樣的基本概念能稱為重要的?在嚴謹的數學之下應該能有一個準則或量化的評斷標準,但我想各個數學教師恐怕無法在有限的時光中針對所有數學概念去討論,給出能夠讓所有教師都能滿意的答案。那就更別提讓一些「非常懂」教育的家長或專家們也接受這樣的結果。也許能透過各個概念在社會中出現的頻率去衡量概念的重要性,雖然不是人盡滿意,但應該算是比較科學且不帶偏見的公評吧。
重要的基本概念也會隨著時代的變遷而有所改變。例如在資訊時代的來臨,演算法、遞迴、迭代等數學主題對社會來說會更加被重視。所以隨著時間過去,課程內容及安排也要與時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