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跟母親出遊之時,有的時候會很期待去速食店。尤其是那個跌倒的黃色3,明明就知道並不是什麼美味的食物,但總會想著如果現在能吃一個小又扁的漢堡,可能會覺得很開心。不過,其實年幼時的速食回憶好像跟開心扯不上邊。
閉上眼,回憶起的只有我母親要我下車去買個什麼餐,請原諒我那個時候實在是太興奮了,內容根本記不得。走到櫃檯之時才發覺我忘了母親的指示,於是就隨意點了個我喜歡的套餐。結果開心地拎著紙袋坐上車子後座,正要將漢堡拿給妹妹時。在駕駛座的母親看了一眼紙袋,轉過頭去看坐在她正後方的女兒,發覺女兒神情有著一絲尷尬。
她壓低聲音問起了:「你買了什麼?」
「唔,就OO餐啊!」我還沒意識到狀況不太對,輕佻的回應著。
結果我連漢堡都沒吃到,全都被「你妹妹需要的是快O兒O餐。」這段莫名其妙的句子填滿了回憶,狠狠的被教訓了一頓。現在回想起來這整個過程還是挺詭異的,我從來也沒想過,我會因為O樂O童O而被處罰。自此之後,我好像對幫母親買東西感到有些恐慌。
雖然有著這樣的回憶,但仔細想想,比起其它不同的店家,還是對那間連鎖速食店有著更多回憶。比如說,某年和同學出遠門去比賽的時候,由他媽媽開車接送,當時就是帶著我們去黃色的3吃早餐,那成為我第一次吃速食店內的早餐經驗。還記得當時鬆餅的黏膩沾粘住我的嘴唇,因為我正苦惱著這東西和我家街口轉角所賣的鬆餅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貌及口感,卻共用著同一個名字。
我覺得是因為老家附近太過於偏僻而沒有速食店,所以我才會對去難得去的一次速食店感到興奮。但等到我離家求學後,發現這種類型的店實在不適合我,份量少、單價高,對一個零用錢有限的學生而言不是個很好的選項。更重要的是周邊商圈的價格更符合學生需求,便也沒有特別到速食店的理由了。頂多就是在段考前的周末,和學長們做為消遣的走路到速食店,用甜食卡買了兩杯大飲料。
結果到了臺北之後,發覺其實速食店也沒想像中昂貴,跟兩旁的簡餐店相比根本就是小巫見大巫。和朋友一起在臺北流浪的時候,為了尋求方便,也會到速食店去解決一餐,甚至是解決一夜。在很多場所都被禁止進入的情況之下,我們只好眨眨眼走到熟悉的承德路上,踏回或紅或黃的速食店。
前些時候,我超乎我自己預期的,在好幾天的早晨都到黃色報到,點了全台灣吃起來都一樣的滿O堡和大杯的檸檬紅茶。坐在一樣的三樓窗邊,只有我自己孤獨的坐在一角,啜飲吸管內的液體,觀察著我過去所構想的恐怖故事,開始用短短的手在鍵盤上刻印著嘴巴上的巴拉八八八。突然有對夫妻帶著一群小孩闖入我的空間,小孩親切的碰倒我喝了八成的飲料。墜落之際,丈夫掄起他的手掌向下一揮,巴!啪!
「沒事兒(不知道是被誰感染的腔調),不要緊兒,」我努力用笑容化簡他的情緒,看來效果並不突出,這個小孩大概也會擁有明明很期待去速食店,卻不知道為什麼都和開心沾不上邊的回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