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1972 佐敦道沙田墟紅van
紅van的黃金年代 與巴士分庭抗禮
#14 1972 佐敦道沙田墟紅van
紅van的黃金年代 與巴士分庭抗禮
#14 -1972 [佐敦道沙田墟紅van] 紅van的黃金年代 與巴士分庭抗禮 [20240414]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60976269374464&set=a.481863520619076
被認為走上「窮途末路」的紅色小巴,業界對前景相當悲觀,慨嘆鐵路及巴士不斷擴展,使其生存空間越來越少。其實紅色小巴經歷過一段黃金年代,更與專營巴士形成分庭抗禮之勢。1970年代沙田墟 (今沙田市中心) 同時有紅van及九巴71線 (今81) 往返佐敦道,透過分析政府分別於1972及1975年對兩者的調查,我們更能了解往時的紅van盛世。
小巴佐敦道至沙田線
- 佐敦總站位於炮台街,沙田總站位於大埔公路北行路旁近沙田車站,當時大埔公路沙田段仍為來回各一線,車輛可以停泊於路旁
- 車程38分鐘,班次不定
- 正價收費$0.7,特定時段 (下午5-6時,晚間9-10時) 收費$1.0/1.3 💸。客量較高路線會於繁忙時段加價,研究中的大部分路線都有此安排
- 小巴載客量為14人
客量數據:
平日來回大約各開250班車,假日來回大約各開930班車,全日平均客量7700人
九巴71 佐敦道碼頭 - 沙田墟
- 與今日81相似,經彌敦道及大埔道。當時沙田總站位於大埔公路北行路旁近沙田車站,相信接近小巴站頭
- 車程38分鐘,全日12-15分鐘一班
- 全程收費$0.5,假日$0.8
- 只准使用27-47座單層巴士行走
客量數據:
平日來回各開68班車
北九龍裁判處至徑口路一段平均載客量最高,全日載客量介乎80-85%
上午7-8點沙田開出 大圍村後最高156%
下午6-7點佐敦開出 裁判署後最高128%
全日平均客量5100人
從以上數據可見,雖然每部小巴載客量少過巴士,但係小巴總乘搭人數更高,尤其沙田當時仍然係郊遊熱點,假日客量高企。調查發現九巴71班次總數符合編定時間表,但每班車相隔的時間頗為不穩,或令乘客選擇小巴。不過巴士的客量也不容忽視,估計由於每輛巴士實際載客人數比登記數字高,因此出現繁忙時間載客率156%的驚人數字。此外,調查指大部分佐敦道往新界方向小巴路線,於中途站起載的班次甚至比總站開出的為多,所以小巴班次總數龐大。
然而大埔公路於70年代中期起擴闊,變成高速公路後巴士及小巴不能於路邊停車。九巴71遷入沙田墟總站,至於紅van則不可進入沙田新市鎮內道路,估計因而無法繼續營運。調查報告亦指大圍設有紅van站頭,位於大圍積存街,此站今時今日仍然存在。不過同樣由於道路系統轉變,加上對紅色小巴的限制仍然嚴格,今日已無路線使用。
參考資料:
Technical Report 215 (Public Transport KMB Route Studies - Route Inventory & Characteristics - Route Number 71) Nov 1975
Technical Report 115 (Public Light Bus Operation Survey) 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