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1967 沙田新市鎮早期規劃
交通規劃與今日有何分別?
#12 1967 沙田新市鎮早期規劃
交通規劃與今日有何分別?
#12 -1967 [沙田新市鎮早期規劃] 交通規劃與今日有何分別? [20240310]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fbid=839160624889362&set=a.481863520619076
60年代香港人口急速上升,政府計劃發展沙田新市鎮,紓緩市區擠逼情況。1967年政府批准《沙田分區計劃大綱圖LST/47》,大致規劃沙田未來的分區及交通等,估計全面發展後人口達100萬人,比今日沙田區人口約68萬為多。
道路規劃方面,與現時有不少相異之處。最明顯的是出獅子山隧道後連接大圍的「主要支路」,原本以S字形設計落山,到達下徑口及大圍,再向西北通往大埔公路。此路功能今日主要由紅梅谷路及美田路提供。大圍的其他「區域幹道」規劃亦與今日完全不同。
除了獅子山隧道以外,亦打算興建公路連接荃灣,是城門隧道的雛形。不過新公路的起點是大埔公路近下城門道,和現時不盡相同。至於市中心及城門河東岸,道路規劃已大致成形,明確見到沙田路、沙田圍路及大涌橋路等主要道路。不過填海計劃最遠只達火炭,石門北部以至馬場等地尚未納入發展計劃。
因應人口上升,政府已研究將九廣鐵路由九龍至沙田一段的運載力增加兩倍;同時預留沙田火車站附近土地興建巴士總站,以便乘客於火車及巴士之間轉乘。時至今日,沙田市中心及沙田站兩個巴士總站確實促進了火車與巴士的轉乘,成為重要交通樞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