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瀝源道前世今生 新市鎮早期道路如何消失? [20221217]
https://www.facebook.com/shatintransport/photos/551691763636251/?type=3
沙田新市鎮早期發展中,曾經出現過「小瀝源道」(唔係今日嘅小瀝源路),短短十年間,呢條曾經非常重要嘅道路就湮沒於歷史中。究竟佢嘅源流係點,又同沙田填海嘅事蹟有咩關係?
19世紀初期,沙田圍對出仍為一片汪洋,圓洲角係沙田海中一個小島,當時村民興建海堤連接小瀝源及圓洲角,築成魚塘及農地。1973年政府開始發展城門河東岸並計劃填海,小瀝源道應運而生:以山上嘅小瀝源村為起點,利用海堤作道路,車輛駛經圓洲角後,取道新建路段往曾大屋作為終點,可駁通獅隧公路往沙田墟或九龍。及後九巴開辦88線 (小瀝源<>顯田)行經此路,係小瀝源山上居民首條對外公共交通路線。
1977年地圖中可見,小瀝源道所在嘅海堤已被用作填海,多石村對出嘅小石灘 (即今日小炭變電站) 被填平。地圖亦顯示未來填海範圍,陸地將由小瀝源道再向外擴張。1979年填海工程如火如荼。圓洲角小島完全連陸,大致形成今日海岸線,填海地率先建成圓洲角臨時房屋區。數年後小瀝源道因進一步發展而分拆成:牛皮沙街、圓洲角路,以及擴闊為大涌橋路。至於近威爾斯醫院一段,則因應沙田路興建而截斷,今日位置約為翠麗花園連接威院嘅行人隧道。
分拆成以上三條「新路」後,小瀝源道已被除名,但仍然餘下一小部分遺留於臨屋區內,變成臨屋區中嘅主要道路,1994年圓洲角臨屋區拆卸,此路段隨即消失,重新規劃為愉翠苑。作為新市鎮早期道路,小瀝源道由海堤蛻變成道路,再被重新規劃為新路及住宅用途,見證沙田嘅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