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往沙田發展新區域時,如何規劃接駁路線? [20230729]
https://www.facebook.com/shatintransport/photos/701972655274827/?type=3
新市鎮開發初期,通常先開辦接駁線往返鄰近鐵路站,後期再擴展長途線。以沙田為例,「M線」往返市區地鐵站 (MTR),「K線」往返火車站 (KCR)。沙田最先落成嘅屋邨係瀝源,設有70M往返九龍塘站接駁觀塘綫,即今日嘅80M。回顧發展歷史,後來開發其他地區時,規劃模式各有差異,雖然唔係完全由政府規劃,卻萬變不離其宗。
#Phase1 大圍及沙田圍 1980s [接駁九龍塘站,沙田市中心]
不少屋邨相距大圍站及沙田站較遠,而且九鐵及地鐵兩間公司有兩個系統,於是沿用「M線」接駁地鐵觀塘綫,例如81M服務新田圍,88M服務顯徑。除此之外,九廣鐵路電氣化及沙田市中心發展,促使「K線」出現,連繫九鐵車站,比如開辦81K往返博康及沙田站,後來延長至新田圍,以及88K服務顯徑。
#Phase2 城門河東岸 1980s-1990s [接駁九龍塘站,沙田市中心,火炭站]
城河東一如既往設有接駁九龍塘站嘅路線,如62R成為第一城開荒牛,84X服務濱景花園,到大老山隧道通車後先有改變。此外亦有往返市中心路線,例如83K及284。由於位處火炭對岸,因此城河東接駁火炭站成為新選擇,衍生第3類接駁線。九鐵開辦K11連接第一城,運輸署1990年招標小巴線直接往返石門翠湖花園至火炭站,但以失敗告終 (早前有貼文介紹)。
#Phase3 馬鞍山 1990s [接駁觀塘線車站,沙田市中心,大學站]
大老山隧道落成後,馬鞍山往返九龍唔一定要取道獅隧,因此除咗最早期嘅84M以外,85M及286M開辦時已途經大老山,往返黃大仙及鑽石山,接駁觀塘綫車站。同時有路線往返沙田市中心,例如85K去恆安,86K去錦英苑。大學站加建巴士總站後,馬鞍山接駁火車有更直接嘅途徑,因此出現另一類「K線」,如87K往返錦英苑,289K等亦應運而生。
有趣嘅係,唔止公共交通係咁,後期嘅私人屋苑如附設邨巴,部分都沿用類似模式: 大圍聚龍居有邨巴往返九龍塘,石門碧濤花園曾設有類似路線,馬鞍山數個屋苑亦開辦邨巴連接鑽石山站及大學站。隨著更多直出市區嘅路線湧現,大部分「M線」已失去接駁地鐵嘅功用,餘下少數時間上有絕對優勢嘅組合維持一定轉乘客源,比如鑽石山站接駁82X往小瀝源。至於「K線」仍然肩負起接駁鐵路,區內醫院及學校等社區設施嘅重任,不可或缺。看似非常複雜嘅網絡,或許能混亂中見規律,窺探發展歷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