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活講堂–大家談
講題︰淺談台灣客家山歌
地點︰豐收教室
講師︰陳琳力
日期、時間︰107年8月14日14︰00–16︰00
內容︰
陳講師深諳推廣之道,知道如何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全場聽眾對客家山歌有特別的印象。先提及台灣開發史,閩人先來居於平原,客家人後到,只能在貧瘠的山林中用勞力耕作以求溫飽;客家人勤奮節儉甚少娛樂,採茶工作之餘,唱山歌是美麗的溝通方式,這是「山歌」的由來,茶山情歌,相互酬答,高興怎麼唱就那樣唱,隨君自便,不必顧慮節拍,自成民歌持色。另有「勸世文」的曲風,則是教忠教孝,在民間自成一格。
然後,講師以清亮的嗓音示範「老山歌」,將自作的歌詞由九字改成七字、五字,不需譜曲入詞。每種唱法都非常好聽;也引導聽眾跟唱。結果,無論懂不懂客語的,三分鐘內朗朗上口;每個人都愛上口語化的歌詞和簡單的曲調,水到渠成的達成族群融合的亮眼效果,功力十足令人折服。
打鐵趁熱,她再示範一板三眼的「平板」,以哭腔唱出「爺係天來娘係地,不孝子兒愧天地」,這是陳老師在竹東鎮客家天穿日表演的曲目。當天,唱的人哭,聽的人更是哭成一團。造成很大的轟動(表演完後,觀眾情緒久久不能平復;以致無法認真觀看下一場戲上演),她自譜的山歌歌詞更媲美唐朝律詩,符合平仄押韻的準則,又老幼能解;真是了不起。
再來,她只用三個音符(la、do、mi)唱出「山歌子」,不僅簡單易學,並且千變萬化,可以傳唱久遠,值得列入金氏記錄。
接著,她再介紹「客家小調」–三腳採茶戲,原本是廟前賣茶賣藝的戲目,廣受民眾歡迎;無論是「半山謠」、「娘親渡子」、「病子歌」、「都馬調」、「問卜」…都各具時代意義;成為客家庄最搶手的平民娛樂。
最後,談及客家流行歌曲的沿革與發展︰大可「字隨音轉」唱得好、唱得美, 流行曲詞改成國語、閩語都可通;只要能連結生活經驗,就能得到共鳴–於是,客家山歌的境界被她打開了,甚至於國際化了。
我們竭誠歡迎這位優秀的人才成為東區樂齡中心秋季班的講師。
講師介紹︰全國客家歌謠比賽冠軍、客家歌謠評審、北埔鄉樂齡學習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