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227日據時代的台灣歌謠

東區樂活講堂  111.12.27.

 “日據時代(1895 ~1945)的台灣歌謠”.

主講人:莊文達教授  台師大音樂系.

   我幾十年來,一直在台灣師大研究並教學音樂理論與作曲,也一輩子用運動,音樂,藝術來薰陶人生。在我的記憶裡曾聽長輩唱過的歌謠,長大後作為台灣音樂素材去創作。

   台灣人的就學智力是世界前三名,而20世紀已用機器代替人力。

  哥倫比亞唱片公司就是早期日本人的古倫比亞,曾出版很多台灣流行音樂。這些歌謠因其通俗,簡單廣受喜歡,才會流行。在1895 ~1945年間鄧禹賢,李臨秋等知名創作人,廣受歡迎。

   1949年戒嚴後,對歌曲詞做了很多禁止與限制,可是民間市場也流行日本的演歌,在1987年各種國外歌曲大量出來,呈現多元文化。

   台灣歌謠的萌芽期,以1911年的”無錢的兄弟“最早出品,而”望春風“最流行,唱遍了全台灣,它的歌詞是由西廂記的文詞翻用來的。1929年的“烏貓行進曲”鄧天馬主唱,創作人已不可考。1932年的”桃花泣血記“是七字調,以演唱配合劇情作變化,是上海影片出品,王雲峰曲,鄧天馬作詞並主唱。接著“懺悔”,及由鄧禹賢曲,李臨秋詞的”娼門賢母“等默片插曲。1934年的雨夜花,春宵吟,醉心花,滿面春風,南國情花讚,陸續創作出品。1937年以七字,五字的望春風,還有老青春,月夜愁,都是古倫比亞出品。這家唱片公司在50年內,出版了很多台灣人創作的歌曲及歌仔戲,興盛一時,但也在二戰後結束營業。

   蘇桐是“酒杆倘賣麽”的作曲。春宵吟---鄧禹賢曲,周天旺詞。他創作的四月望雨,就是四季謠,月夜愁,望春風,雨夜花。其中雨夜花,就比較輕快。河邊春夢,春宵吟,碎心花,心酸酸,心茫茫,滿山春色,這些歌謠也一直流傳到現在。

   歌曲要流行,也要天時地利人和。當時的四季紅也很流行,但在後來1949年就被改為四季謠。

  在1937年鄧禹賢與李臨秋合作,也舉辦過客家演唱,他創曲的月夜愁,描述客家族群長期遷徙漂泊的無奈。

   1945年日本戰敗,台灣被收歸中國,結束長達50年的日治時期。雖然在日治末期,台灣歌謠進入停滯期,但整體而言,50年統治期間,日本政府對台灣的歌謠創作與演唱,仍然有其正面影響,進而留下許多歌謠的創作與流行,並留傳到現在。在二戰末期,台灣人的流行歌曲,也有很多被日本政府改為軍歌,做為振奮民心的進行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