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3揭開身心神秘面紗-聊聊自律神經失調

樂活講堂秋季班

主题:揭開身心神秘的面紗-淺談自律神經失調

時間:11213日下午2:00~4:00

地點:新竹東區樂齡中心豐收教室

講師:陳柏安醫師 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身心醫學科

內容摘要:

*自律神經失調是近來很夯的主題,身心醫學科到底在做什麼?

  身心科其實就是過去的精神科,為了避免民眾對「精神病」的負面觀感而延遲就醫,許多精神科以開始用身心科取代

*如何區分身心科病人的方式,可分為精神病與精神官能症,可從現實感.預後.行為.判斷力.基因來區分,今天最主要談的是精神官能症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CNS)與週週邊神經系統,週邊神經系統又分驅体神經系統與自主神經系統。自主神經系統又分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

 明明覺得自己沒什麼壓力為何會自律神經失調?其實身體()和心理()是會互相影響的當生活上出現了變化就會產生壓力。

面對壓力的反應是求生本能,壓力來了: 應戰?逃跑?僵住?

急性身體反應 一交感神經活化 心跳呼吸加速、瞳孔擴張、肌肉緊繃、血管收縮、血糖上升、消化變慢。

*較輕微的精神官能症=自律神經失調:

  特色是全身性、慢性,難以定義的不適感,通常從胸口不適開始,去找醫師做檢查通常找不出原因,或說這是「心理因素」造成的,因此難以對症下藥,許多科別有類似的診斷: 纖維肌痛症、下泌尿道症候群、功能性腸胃炎、功能性眩暈、胃食道逆流、神經衰弱…也都被歸類在「難以治好」的疾病範疇

*自律神經失調可否透過檢查:

  現在有自律神經檢測儀HRV可供檢測,利用心跳速度變異作為指標,去檢測自律神經系統平衡狀態,過程類似心電圖,大約測量510分鐘。此為自費檢查。

*自律神經失調有哪些藥物治療:自律神經失調因被歸類為精神官能症,治療會以抗憂鬱劑或睡眠/抗焦慮劑為主。

*精神治療的迷失:為何很多人抗拒吃精神科藥物? 有些因為服用精神科藥物後會有副作用,如目光呆滯、成癮,還有不想被貼標籤。也有因家人服用過精神病藥物經驗不好、反對精神醫學認為要靠自然療法等等

*身心科藥物到底該怎麼吃?

 1.通常要隔一陣子(一週以上)才會有較明顯的藥效

 2.抗憂鬱劑(血清素回收再抑制劑)剛開始有可能會出現輕微不適(腸胃道不適、頭暈頭痛、易疲勞),也會在約一至兩週內消退

 3.抗憂鬱劑(血清素回收再抑制劑)通常不會造成上癮現象,而短暫處理焦慮及失眠的苯二氮平類藥物較易有成癮性,因此在焦慮感緩解後可適時減量

 4.抗憂鬱劑(血清素回收再抑制劑)有可能些微影響專注力功能,但不會讓腦袋變得笨笨的,若感覺對日常生活有影響,可和醫師討論換藥

  5.事實上,長期的焦慮或憂鬱,可能對大腦的認知能力影響更大

  6.初次發病,在症狀緩解後,應維持至少半年以上的穩定治療期,之後可和醫討論減藥或停藥

  7.除了苯二氮平類藥物外,大多數身心科藥物皆不建議「症狀來時才吃」

◎最重要的是,要做藥物的調整,一定要和醫師討論

*有沒有自我調適的方法?最重要的是要找原因,其實就是找到壓力、處理壓力、解決壓力,如果找不到壓力,處理不了壓力,那就處理自己(也就是調整自己)讓自己面對壓力不要那麼不舒服。

可参考面對疫情的心理調適:防疫五大招紓解心理壓力

 1.安全: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安全距離

 2.安靜:適度觀看疫情新聞,保持內心平靜

 3.能力:多運動吸收防疫知識提升防疫能力

 4.聯繫:維持與親友聯繫,互相支持鼓勵

 5.希望:全民合作戰勝疫情,保持正向希望

心理調適也可從下列著手:

  從正面下手每天找三件好事(強迫自己正面思考)列出123…並思考為什麼會發生123…如此來跳脫負面的想法

  從負面下手:華人面對事情最常表現的是生氣代表內心有恐懼、擔心、憂鬱,如何調適呢?1.情緒覺察,有情緒時試著接受2.接受情緒3.理解情緒4.表達情緒5.調解情緒: 主動避開壓力源、放鬆訓練、與人連結、回應自身需求、正念覺察

 如何放鬆訓練-腹式呼吸,方法如下:

•選一個自己舒服的姿勢(一開始可選擇躺著)

•雙手放在腹部

•吸氣時腹部稍微出力,緩慢吸氣,雙手感覺腹部鼓起

•吐氣時緩慢吐氣,腹部稍微出力讓腹部凹下

•越慢越好,但別喘不到氣

•吸氣:吐氣 = 1:2

•每次約10分鐘

 正念療法:喬.卡巴金(Jon Kabat-Zinn)醫師約1960年代體驗了東方的冥想、靜坐,並在1979年創立了正念減壓門診,幫助了許多疼痛患者。

講師讓參加著體驗正念療法:以影片帶領大家實作:身体掃描,觀息冥想。

讓大家練習如何進入放鬆的境界。最後就在大家熱烈提問,陳醫師也一一解開大家的諸多迷惑,讓参與者均感到有滿滿的收穫並帶著放鬆的身心靈結束今天的講座。期待下期樂活講堂帶來精彩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