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創公司一定要知道的WeWork悲劇

2023/08/14

看到WeWork前幾天承認公司有going concern(一種財務會計上的假設,認為公司有無法持續經營下去的風險,所以可能採取不同基準編製財報),再對比2019首次嘗試IPO時的470億美金估值,真是不勝唏噓

Who is Wework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WeWork是什麼公司;有些人可能看過Apple TV的影集-新創玩家(WeCrashed),卻不知道這劇本就是改編自WeWork的真實故事;有些人可能知道軟銀被騙了一大筆錢,但不知道怎麼回事。反正不管如何,我們就一起來看看WeWork是什麼,可以讓它成為新創公司失敗的教科書,也可以讓金融時報特別開一個系列報導給WeWork。

WeWork創立於2010年,主要業務就是共享辦公室,而創辦人是Adam Neumann和Miguel McKelvey,記住Adam,因為他就是整場悲劇最重要的主角。在創立WeWork之前,Adam就已經創業過幾次,但狀況都不是太好,後來他找上Miguel,成立最早期的共享辦公室Green Desk。Green Desk讓他們取得小型的成功,也成為WeWork的雛形,並且他們後來將Green Desk賣掉成為創立WeWork的資金來源。

WeWork成立後,業務穩定成長,Adam憑藉著個人魅力和三寸不爛之舌,不斷擴張和募資,WeWork規模越來越大,甚至陸續吸引J.P. Morgan和Goldman Sachs等巨型投資銀行和風險投資(Venture Capital)加入投資的行列,不過最關鍵的投資就屬2016年日本軟體銀行老闆孫正義投資的44億美金。孫正義著名的風格就是投資不手軟,你瘋狂他比你更瘋狂,所以Adam想盡辦法找上孫正義,帶他到紐約的總部參觀一圈,馬上敲定44億美金的投資。後來軟銀更持續加碼,在2019年WeWork準備上市前,軟銀已經成為最大股東之一。看似一片榮景的背後,其實隱藏的許多即將爆炸的地雷。

Adam本人就是不受控的理想家,想到什麼就做什麼,不管預算不管金額,所以WeWork的burn rate一直降不下來,募資的錢一下就燒光,甚至到IPO前已經募資到G輪,需要到這麼多輪的募資在新創獨角獸中很少見。而且WeWork雖然一直擴張,但卻持續虧損,賺一塊賠兩塊。更別提Adam本人和家庭的生活花費越來越奢華,甚至成立家族辦公室管理名下的一堆不動產和現金等。但這些東西一旦申請IPO,都會攤在陽光下,大眾就開始檢視WeWork為什麼錢花這麼快,為什麼一直不賺錢。

華爾街一仔細看WeWork的資料,情況馬上急轉直下。原先WeWork的估值被喊到470億美金,但卻接連爆出不合理的租賃合約(超高額租金和超長租賃期間)、高額的管理階層離職條款(aka黃金降落傘,就是要趕走他要付一大筆錢)、Adam本人買下不動產再回租給WeWork(aka利益衝突)、Adam挪用公款做為私人消費等等,導致市場信心全無,估值不斷往下砍,甚至最後WeWork頂不住壓力宣布撤回IPO。

被看破手腳撤回IPO以後,WeWork差點資金斷練,大股東軟銀決定要出手注資拯救WeWork,並把Adam趕出WeWork。但就如同前面說的,Adam有黃金降落傘,從軟銀拿了十幾億美金的離職金,雖然後來有重新談離職合約,但金額依然是高得嚇人。

後續接手的CEO和軟銀合作,大刀闊斧的砍營運據點和裁員、積極重新商談租賃合約、重整債務和股權,最後在2021勉強透過SPAC*上市。但上市後仍然無法有效降低虧損,導致2022財務預測目標未達標,2023第二季的季報甚至寫出going concern,暗示未來一年有無法經營下去的風險。

*SPAC: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也被稱為空白支票公司(Blank-Check Company),是一種讓私人企業能夠「借殼上市」的管道。透過IPO募集資金後,收購有前景的未上市公司,簡單來說就是比較乾淨的「借殼上市」。


What is the lesson


多半創業成功的新創公司老闆都是某種程度的瘋子,他們有熱情、衝勁、口才等個人魅力,可以說服大眾買單投資,也可以說服專業人員提供技術,但往往都有一個沉默的腳色將老闆拉住。這個人可以是共同創業夥伴、背後金主、公司財務長、主要往來銀行經理等,重點就是他可以判斷並且阻止不合理的行為。例如Adam為了搶據點,簽下不合理的租賃合約,有人試圖阻止它但失敗被炒魷魚。最後沒人可以抗衡Adam,導致整間公司越來越失控。

同樣是新創公司失敗教科書的還有Theranos,一間已經破產的矽谷生技新創公司,但它瘋狂的理由和WeWork不太一樣,之後有機會可以再寫一篇文章。他們的相同點都是老闆為了達成目的,不擇手段的瘋狂,卻沒有人可以成功阻止他們一步步走入深淵。

所以各位如果要創業,請確認團隊中有可以踩煞車的夥伴,不管事內部或外部的夥伴都可以,而且他的分量要足夠可以牽制所有人。或是你今天要投資一間新創公司,千萬不要被美好的business plan、Pitch Deck、Forcast等騙得團團轉,除了真實性外,還需要注意團隊中有沒有清醒的正常人。

如果沒辦法判斷,也可以找我去幫忙喔。我有在接新創公司輔導和審查的case,但我有點嚴格,所以如果你各位在pitch看到我,可能就不太好過了XD

按下面標題一下回頁首

歡迎支持我,讓我繼續寫出好文章

喜歡我的文章嗎?可以動動手指贊助我一杯咖啡,或是把優質內容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