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透過白手套蠶食西方企業?

2023/09/04

上週看到一篇有趣的報導,認為中國透過西方的投資銀行和私募基金,逐步買入西方企業的股權,有規避審查以蠶食鯨吞之嫌,到底是怎麼回事?

西方白手套?


在2019年,路透社就寫過一篇獨家報導,探討2018美中關係開始緊繃後,雖然審查變嚴格,比較難直接用中國企業的名義投資,但中國公司仍然透過華爾街的投資銀行,繼續收購美國企業。這篇報導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應,因為中國企業收購的都是較不敏感的一般民生用品廠商,例如橡膠製造公司。而中國企業和投資銀行的回應當然也是千篇一律的一切合法合規,謝謝指教。總之最後就不了了之,沒有甚麼人繼續追蹤這條新聞。

但就在上周,金融時報又出現了一則類似的報導,雖然這次我猜也不會引起太大的關注,但裡面有個小小的差別,就是中國公司除了收購美國一般民生用品廠商以外,也開始收購生技和科技公司,其中更包括提供英國政府資安防護的公司。這就有趣了,除了代表中國企業的觸手已經伸到不同領域,更代表西方政府的審查機制可能出現漏洞。

投資的模式大概是這樣,原先中國的企業和投資公司直接在西方購買股權被嚴格審查以後,中國的企業和投資公司改向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合作,成立私募基金。基金的註冊地和管理人都由投資銀行處理,但基金的主要金錢來源就是背後的中國公司。你可以能會想說啊這樣中資這麼明顯,難道審查機構有這麼笨嗎?痾投資銀行當然也不是省油的燈,面對審查機構的詢問時,投資銀行一律回答外國註冊外國管理,中國公司只出錢但不涉入任何經營和判斷,而且基金來源不只有中國,還有其他美國及西方國家,甚至台灣的公司也都有參一咖。理所當然審查機構也不好說甚麼,就放行了。

以金融時報中的例子來說,中國投資有限責任公司(CIC)和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是這個私募基金的最主要玩家,25億美金的私募基金中,CIC佔了大多數的出資額,雖然高盛銀行是管理人,私募基金也註冊在美國,是用美國的法律,CIC也不擁有決策權,只擁有諮詢的角色,但CIC真的沒有控制能力嗎?

舉個例子,大家都知道日本軟體銀行的孫正義握有最知名的創業投資基金-願景基金,前面介紹過的WeWork也是從這個基金得到金援,但大家知道背後的金主除了軟銀和孫正義自己以外,還有沙烏地阿拉伯主權財富基金嗎?如果投資績效不好,孫正義和軟銀需要向阿拉伯解釋原因和提出改善方向。那回到CIC與高盛合作的這個例子,大家可以自己想想CIC是不是真的沒有控制能力。


影響?


我覺得雖然金融時報的標題很聳動,但畢竟對於大家的日常生活影響不大,很多人連家中物品的品牌都不一定清楚了,更何況是品牌背後的股東。至於政府的審查機構雖然也有注意到這件事,但就如同前面所說的,投資銀行就是最好的掩護,只要一切合法合規,作為法治國家的機構,有什麼理由阻擋。

回到台灣,其實也有很多類似的案例,中資滲透的情形其實比大家想像的都還要嚴重,雖然台灣也有投審會在把關,但中資們的手法更刁鑽,正所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要阻隔中資滲透難上加難。

那中資進來台灣到底是好還是不好,這個就看每個人的政治立場和商業立場,台灣是個言論自由和法治的國家,大家都有自由選擇的權利,我只希望大家可以多關注相關資訊,做出心中想要的選擇。

按下面標題一下回頁首

歡迎支持我,讓我繼續寫出好文章

喜歡我的文章嗎?可以動動手指贊助我一杯咖啡,或是把優質內容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