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浪來襲,你做好準備了嗎?

2023/07/24

今年六月開始台灣氣溫居高不下,歐美也紛紛傳出破紀錄的高溫,持續不斷的熱浪已開始造成人員傷亡,到底是怎麼回事? 

為什麼今年這麼熱?


今年六月全球平均溫度已經打破歷史紀錄,成為史上最熱的六月。七月的全球平均溫度更是成為歷史新高,首次突破攝氏溫度17度,已經比工業革命開始的攝氏溫度15.5度高出1.5度。大家還記得2021年聯合國氣候變化綱要公約第26次會議中,大家說好要維持巴黎氣候協定的溫度增加上限是多少嗎?就是攝氏1.5度,看來已經要破功了阿。到底為什麼今年這麼熱,熱到歷史新高?

原因除了大家都已經耳熟能詳的溫室效應以外,今年還剛好遇到好久不見的聖嬰現象。上一次的聖嬰現象已經是2019,大家還開心過正常生活,沒有口罩、疫苗、酒精的疫情前日常。然而聖嬰現象不會在一開始就馬上將溫度升高,所以明年應該才是聖嬰現象真正發威的時候(aka明年高機率會比今年更熱),代表應該還有別的原因吧?

經濟學人剛好也寫出一篇相關文章,落落長的東西我就先幫大家看完,並簡化一下。目前科學家們紛紛開始研究可能的原因,其中還沒有被驗證但比較說服我的大概就兩個:濕地的甲烷排放、硫化物減少。

甲烷:科學家們認為,雖然大部分甲烷都來自於化石燃料,例如石油、煤炭等,但是近來開始懷疑熱帶地區的濕地沼澤也是兇手。他們認為沼澤的植物腐爛後,釋放出的甲烷並沒有比化石燃料少,而且如果溫室效應增加,濕地沼澤就會增加。沼澤及沼澤植物增加,進一步再增加溫室效應,形成一個迴圈。但目前還在驗證階段,還不確定是不是真的。

硫化物:科學家們認為以往大量減少硫化物的做法需要再重新檢視。硫化物原先被認定是溫室效應的幫兇,所以各國紛紛用力減少硫化物排放,甚至推出各式式樣的法規限制。但現在發現,硫化物其實可以反射太陽光降低熱量,流霧化也可以成為雲朵的凝結核,增加雲層數量和厚度同樣可以反射太陽光。因此減少硫化物的同時,也使這些遮蔽效果減少,增加地球溫度。

不過不管是哪種原因或理論,都還在驗證的階段,普遍公認的理由還是來自溫室效應、熱島效應、聖嬰現象,以及荒漠化這些大家耳熟能詳的理論。

 

有什麼方法可以控制嗎?


目前有一門比較新的學科叫做geoengineering,中文可以翻譯為地球工程學,就是在探討要怎麼用現有的科學方法解決地球問題。現在主要分為兩個流派,消滅二氧化碳派和減少太陽輻射派。消滅二氧化碳派大家應該比較熟悉,就是想辦法減少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尤其這個流派通常針對從源頭的排放及收集開始下手,是比較有效根治溫室效應的方法,雖然目前成效仍低。

所以我今天要分享的是另一個大家比較不熟悉的太陽輻射派。太陽輻射派主要目標是反射更多的太陽光和太陽輻射回到宇宙,進而降到進入到地球的熱量。比起二氧化碳,比較像是治標的暫時性解法。舉個例子大家可能比較好理解,之前有科學家提議要利用前面提到的硫化物效果,每年固定輸送幾百萬公噸的二氧化硫到平流層,直接在平流層反射陽光,而且也不會被下雨等其他天氣因素降低濃度。雖然沒有真的實施,但這就是太陽輻射流派的做法。

太陽輻射流派聲量比較低的原因是因為,對環境的影響還沒辦判斷、各國應負擔的責任與成本無法定案、與減少二氧化碳相比治標不治本,所以現今的科學界普遍傾向投入更多資源解決二氧化碳,而遮蔽太陽輻射僅作為輔助和過度手段使用。

 

後記


今年是真的很熱,財經人本身在家是不太吹冷氣的,但沒想到今年也是早早就打開冷氣了。在西班牙和美國加州的朋友更是跟我說天天都逼近或超過攝氏40度,完全沒有辦法出門。大家真的是要做好防曬和避暑措施,同時配合減少溫室氣體,不然搞不好不用等到我們下一代,十年後地球就熱到沒辦法住人了。

按下面標題一下回頁首

歡迎支持我,讓我繼續寫出好文章

喜歡我的文章嗎?可以動動手指贊助我一杯咖啡,或是把優質內容分享給你的好朋友們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