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臺灣的鳳梨其實不只是在現在赫赫有名,在清代也算是可以滿足老饕味蕾的聖品,因為即便是來自美州地區(加拿大)的馬偕也曾經在他的日記裡,對於臺灣所出產的鳳梨可是讚不絕口,更不用說1895年馬關條約之後,日本官員來臺查看之時,也深深愛上臺灣鳳梨的滋味,因此可以發現臺灣鳳梨打從清朝開始,便是臺灣非常重要的產物之一。
既然上一篇提到了鳳梨的來源及名字形成的原因,那就讓我們再繼續接著看看清代鳳梨與臺灣庶民文化吧!現在說道鳳梨,我們多會想到鳳梨酵素、水果啤酒、蔭鳳梨還有許多用鳳梨入菜的料理,其中最有名的應該就是鳳梨苦瓜雞湯了吧?(這湯裡面有些人是放蔭鳳梨,而有些人則是使用新鮮鳳梨入湯)或是鳳梨蝦球之類的餐廳菜,而清代的臺灣人也同樣會使用鳳梨入菜,例如清代的紀錄中曾經說道臺灣人會用鳳梨來煮雞、煮豬甚至會與肺臟一起食用,而這樣的料理方式其實與現在所呈現的料理並無太大的不同(與肺臟同食的料理,現在似乎還保存在客家菜中,因為客家菜裡面有一道豬肺鳳梨炒木耳,不過似乎沒有客家小炒來的有名?);鳳梨在清代的妙用可不僅是當水果吃、當居家裝飾品(芳香品?)外,當然各重要的是用鳳梨的葉子纖維做成的鳳梨絲,在清代及日本時代是相當重要的編織品來源,只是隨著時代的演進及國際貿易的往來更加頻繁之下,鳳梨絲也逐漸退出了臺灣的歷史舞台,進一步的在臺灣人的記憶中被遺忘(但鳳梨絲製衣服這件事情可不是只有臺灣有,目前菲律賓的國服正是使用鳳梨絲作為材料製作而成)。因此或許哪天,鳳梨絲會如同香蕉絲一般重新回歸到臺灣人的記憶,也是有可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