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屬印度支那鑄造的一分錢。正面法文,背面中文。購於今日寮國龍坡邦。
不知大家是否覺得奇怪,鄭和七次下西洋這麼耳熟能詳——學界在十多年前就有震撼周詳的考據之作《當中國稱霸於海上》,怎麼到了十五世紀大航海時代,非洲、亞洲地區倒像是歐洲國家的血汗工廠,東西運出去、土地被兼併,然後被西方強權逐一圈作殖民地?不是葡萄牙西班牙先開啟航海王時代,怎麼後來卻不及VOC與EIC厲害呢?
許多事情盤根錯節,甚至牽一人王位要動好幾國戰爭。西班牙和葡萄牙勝在機先,但有眼光的開拓投資者遇上了人人都必須面臨的死亡,後繼無人之時,有姻親之誼的兩國後代陷入王位爭奪戰之中。彼消我長,荷蘭人才在這時機趁勢而起,(著名的商業間諜林珠騰。請見印尼的商人篇章)發現另一條航道前往香料群島,也就是今日印尼旁邊的摩鹿加群島,其後英國尾隨而來,不管在歐洲戰場或是新興亞洲貿易區,英國且戰且贏。上回提及蒙兀爾帝國舊轄區各邦主聽命於英國東印度公司總督,至於南邊地區,分別由葡萄牙、法國、荷蘭分庭而治。值得一提的是,寶萊塢中生代有名的法裔女演員Kalki Koechlin雖然年輕,她的出生地就是法國舊屬的印度旁地切利地區。
法國東印度公司進入世界經濟體系的時間比以上諸國遲,比英國足足晚了六十年。法國大革命局勢混沌,等到國內整頓完成,再分過神來一較高下,法國直接將手探入南海。中國和東南亞相互定期交換物品,南海經濟體非常完備,十五世紀初年鄭和下西洋的確是創舉,可是若無先行者百年來跟越南/安南、柬埔寨/真臘,馬來西亞/馬六甲王國、印尼群島上分散的諸國奠定基礎,鄭和大概就不止被錫蘭王室夜襲一樁了(但鄭和勝出,把王室擄到大明關起來,後嗣在臺灣喔)。同樣的,荷蘭在爪哇找到了香料群島的通道,設置了巴達維亞(請見粉絲頁夏生的<歐洲與東方>)、大員等地的「東印度公司轉貨站」,當然得靠原來的經濟體系,只不過進化成一個超兇超可怕的大盤商操控價格,所以可以說歐洲國家在大航海時代向外拓展,恰好串起了整個世界的物流網,在十八世紀完成了第一個世界型的經濟全球化。那時亞洲的大明國除了隆慶年間短暫開放國家級貿易之後,便施行海禁,寂寥絕跡,若有其他的海運,大多屬於個人的航海事業,以致中國最终被甩到世界貿易圈之外了。
法國東印度公司本來主管印度和南海區的生意,後來收歸國有,但竟弄得破產。不過遠東肥肉在前,怎會白白鬆口。十九世紀西方船堅砲利,清法戰爭戰線從中國打到越南、及至臺灣本島澎湖島嶼,清國自顧無暇,草草簽約放棄宗主權。中南半島的王室群儘管努力於外交,剛興起的暹羅素可泰王朝尚可到處威脅,對外尚有西方虎狼,內政崩潰之夕,大半已無一搏之力,使得法國一盤端走中南半島的寮國、越南、柬埔寨,劃入法國印度支那。印度支那便成為法國近代殖民地的一頁詳瑣長史,法國文化深深影響這三地的飲食風格;流落遠東的文學家瑪格麗特・杜哈斯(Marguerite Duras)少年飄泊,內化的家國情懷寫給情人的不忘情書,承繼了難以抹滅的這些過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