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因此在十九世紀這樣一個中南半島,及海島型東南亞國家,紛紛淪為歐洲列強殖民地的時候,只有泰國成為那少數逃過一劫的國家,而其中不僅是因為英法兩國將泰國視為緩衝區,而沒有加以侵略,更是因為拉瑪五世展現出了他那超高的政治及國際協商的能力,利用英、法兩國的矛盾,然後略施小惠的讓泰國成為英、法兩國在中南半島上的緩衝區,呈現一種「夾縫中求生存」的態勢的同時,也避免英法兩國因為互看不順眼而在中南半島上拚著你死我活的。也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拉瑪五世成為卻克里王朝中最偉大的大帝之一。
在拉瑪五世一連串就政治、經濟及制度上的改革中,最讓人津津樂道而且在泰國人心中最重要的政策,那便是——『廢除奴隸制度』。這個政策的推行與成效重要到,當幾乎全世界的人都在4月1日過愚人節之際,泰國人所紀念的卻是「廢除奴隸制度紀念日」。其實說到奴隸,在世界各地、古今中外有錢人家有奴隸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不論是哪個國家的體制裡,奴隸是主人財產的一部分,而且多半都是一種祖先為奴,而後世子孫也得生生世世為奴。而這樣的制度在當時的泰國早已行之有年,少說至少已有六個世紀之久,因此這樣的改革不僅象徵著泰國在人權上的關注,同時也可以說是階級得以流動的一種成果,而後者的結果對於當時的泰國來說是格外重要,同時也是這個政策推行時最後到反彈的地方,畢竟在泰國這樣一個社會階級還算嚴謹的國家裡,有一天你家的奴隸可以脫去賤籍,與你一同平起平坐,甚至位居政府要員之位,對於許多重視身分地位的人來說是多麼難以接受的一件事情。
然而這個政策之所以重要,除了人權進步外,讓新血注入政府體制,或是讓整個社會得以更加有著不一樣的發展,是相當重要的一環,因為依據後世的推算,廢除奴隸制度前,整個泰國百姓階級裡身為奴隸者高達全國的三分之一,更不用說奴隸可以隨意的被主人剝削,且毫無任何自由可言。而拉瑪五世可以說是頂住了所有舊有勢力反撲的可能,循序漸進的廢除了這樣一個「陋習」,替泰國帶來不一樣的氣息,同時也因為經濟及階級的流動更加自由,因此這樣的改革開放後,讓泰國得已以全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面前,迎接著二十世紀的挑戰。
而拉瑪五世的相關改革(以『廢除奴隸制度』為中心)可以看2014年泰國第三台重新製作(翻拍)的泰劇《奴隸之子》,就看男主角怎麼因為拉瑪五世的『廢除奴隸制度』政策而得以翻身,最終成為政府要員,並且與還在奴隸時便與之相戀的大小姐結婚,在身分翻轉後順利抱得美人歸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