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貓耳
1982年西雙版納被列入中國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風景名勝區名錄,那時候的政府支持,使這個西南腹地的孔雀之鄉、動植物王國,逐漸成為知名旅遊熱點,三十多年來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依然是中國國內熱門旅遊目的地之一。
《史記•大宛列傳》中記載,公元前106年,漢武帝聽那位曾被匈奴拘留十多年,「持漢節不失」終逃返漢地的博望侯張騫講,若要與「多奇物、貴漢財物」的大夏(中亞某國)交通,從蜀地經過身毒(印度)再到該地可能危險較小,就欣然派了個小使團前去探路。使者們從蜀地邛峽往南走了一二千里,受到滇王接待(那個問過「漢與我孰大」的西南夷王),不過被「昆明部族擋住一直無法繼續南下」,那時還聽說昆明以西千餘里有乘象國,名曰滇越。此滇越國,據考證就在今天雲南德宏和西雙版納附近。換言之,傣族先民們早在漢帝國所不能及時,早已廣泛居住於這片土地了。
「十二千塊田」,是傣語記音西雙版納的本來含義。傣(泰)族歷史和組成覆雜,大體上有南部傣族—即今泰國、寮國、緬甸、印度等地區自認為Thai的人民,和北部傣族—即大體在今中國境內或邊境接壤地區的傣族。傣族有自己的紀年,其始自公元638年,佛教傳入本地的年份。傣曆542年(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傣族首領帕雅真從今泰寮邊境的帕堯府北上,征服各部族,組建漢語史籍稱為「景隴金殿國」的政權,其疆域北到今普洱市、南至今泰國清萊府、東到今越南山蘿省、西至今緬甸撣邦景棟市,有人口約800多萬、戰象約9000頭,被認為是歷史上東南亞少有的軍事強國之一,表面上屬大理國附庸。
忽必烈的軍隊滅了大理,在該地設立一系列總管府並施土司制度;大明王朝大體沿襲,只是改稱宣慰司,繼續土司制度,部分地區改土歸流也名存實亡。大明隆慶四年(1570年)宣慰刀應猛將首府在允景洪的管轄區劃分為12個賦稅單位「版納」,此即「西雙版納」之由來。清代繼續改土歸流,帝國委派流官進行管理,不過大多數傣族地區保留土司制度,並由各地傣族頭人世襲管理,有數十個傣族土司政權。至中華民國元年設普洱府,後有幾次更名;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撤消了土司制度,進行少數民族識別、定名後,1953年在雲南省內設立了兩個傣族自治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七個傣族自治縣、數十個傣族鄉。1960年代中期之後,一部分傣族向南遷徒進入緬甸、泰國、寮國。現今,北部傣族主要分布在中國雲南西部和南部邊疆,有人口110多萬人,信仰南傳小乘佛教。
當然,朋友們不必了解傣(泰)族的覆雜歷史,單單從傣族名稱—傣從泰,傣曆紀年的方式—眾所周知泰國施行佛曆、傣族的節日以及與泰國那圈圈繞文字外形接近的傣文,也不難看出傣族與泰國千絲萬縷的歷史關係,更不要說翻一翻歷史地圖,就知道它們密切的地緣關係。
所以,此處接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冷戰格局之下,親近美國的泰國政府認為中國在雲南省建立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目的在於顛覆泰國,又稱中國是泰國的主要威脅也就不足為奇了。因而,1955年的4月和12月,周恩來(萬隆會議上)和毛澤東(會見泰國秘密使團時)曾分別邀請泰國派代表到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了解情況,1956年泰國政府代表團在華期間一部分成員還真的專門到訪了西雙版納。不知道這些使團成員在自己的歸國報告中是怎麽描述的……如果能夠將過去的歷史文獻和記錄兩相對照,或許還會有新的發現呢。
資料參考:
1. 《史記•西南夷列傳第五十六》; 《史記•大宛列傳第六十三》,線裝書局2006年版。
2. 朱振明:《當代泰國》,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3. 余嘉華主編:《雲南風物志》,雲南教育出版,199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