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圖:中國大西北地區的冰糖棍,直接攪拌於各類茶之中。
下圖:喀什市集的玫瑰花茶。有消脂減重之效。
作者:貓耳
現今時代,「茶道」、「禪茶一味」都是低調而時尚的。特別是在信佛的朋友圈,茶葉、茶具幾乎是交友聊天、居家旅行必備之良品,而所用茶葉之高等也暗暗標識著某種淡而又淡的名貴。
曾經在廈門隨朋友到寺廟裡探訪師父,小小的開間放著一圈木椅,擺了茶具和各種小食,那是第一次聽說喝茶也會醉人,所以要伴之以吃食。朋友胞妹坐在一個小小的旅遊公司門面裡,也在辦公桌上放了超大的木質茶盤,配專用淨水器,見有客人來必端上小小一杯大紅袍——這幾乎是每家店面的標配。在昆明,至少有兩座大規模茶城,其中一家還掛上「中國第一茶城」的牌匾,大量的茶葉——什麼滇紅茶、普洱茶(磚、餅、坨)、白茶,什麼颳風寨、老班章——從普洱、西雙版納、臨滄等地運過來、賣出去,其實更不用說親自到這些產茶地區,處處有茶店,家家賣普洱。不過,認真講來,普洱實際上真的不是一種特定的茶葉,它原本只是地理標識——茶葉原產地名稱。
然而,我記憶中最香的茶,卻是普普通通的茉莉花茶。
少時常常掀起奶奶放在堂屋中間的大櫃子蓋,偷老人家的柿餅吃。而奶奶的柿餅,卻是用來泡茶的。奶奶喝茶,用的是家家戶戶都會用的茉莉花茶,壓白糖一小勺,扳一角柿餅,加皺巴巴薄薄一片蘋果乾或幾顆葡萄乾,茶盅幾乎半滿,燒開了水澆上去,那叫一個香啊…… 西北的八寶茶、蘭州的三泡台,都是用一撮茶葉,其餘就是冰糖、枸杞蘋果葡萄等乾果甚至加點玫瑰花醬一起泡的。所以茶葉必定不會用那種昂貴的茶葉,而是以配合糖和其他各種乾果泡出來好喝可口為要求。在西北城鄉集市上,來自南方的茶葉都會放在敞口的大麻袋裏,買者常常挖一點聞一聞,決定是否買上幾斤回去,不會問這種茶什麼名稱。在奶奶健在的年代,來客人不上茶是非常不禮貌的,而給長輩必須得用蓋碗茶盅泡上香茶,才顯得尊重。因此乾旱的西部地區雖不是產茶之地,但茶葉和白糖銷量一直也極可觀。
即便是如今,父母還是會喝茶放糖,而抱怨父親喝茶放半杯糖常常是母親電話的內容之一。雖然這種習俗曾多次令外地朋友驚訝,但我偶爾也還是會加兩小塊冰糖,沖泡了茉莉花茶,在裊裊香氣中開始吃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