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攝於英國牛津Ashmoulen博物館、新疆烏魯木齊博物館
西斜軌的好貨-瓷器
作者:吉祥天女
摶泥幻化最常用於形容陶瓷生產的過程。
世界各地的人們於新石器時代便曉得透過火,捏土燒成生活器皿,用來盛水、置物。在美索不達米亞,居民以陶土為憑據,使用蘆桿切面將濕泥留下印記,字跡斑斑,入火燒硬成板,就變成牢不可破的信約盟誓,也就是說,在古代中國的陶瓷變成收藏品之前,摶泥幻化並非單指美感,而在於匠人之心:從選定土壤,手工炫技,最後呈現在世人眼中,行家觀察窯變後的成色、紋路;買家選定生活的實用性,幻化介於感官和精神之間,數個世代的陶瓷工每每在火候上,拿捏分寸之差。
隋唐帝國王室有中亞血統,跟他們相關的關隴集團也多是草原民,帝國首都長安控扼西行的國際通路。以往稱為絲路,不僅因為絲是主要的交易本位,也因為人人喜好絲綢紗絹,各路商隊人馬以絲易物,貨件來自五湖四海東西南北,便將波斯的薩桑王朝美學、北印度的岌多和戒日王朝審美傳入長安,如今中國陜西西安古城門(靠近拆遷的黃雁村舊址),特地立下高鼻深目虯髯的商隊雕塑,用來點評千年古城歷史。移換時空,來自中亞的商隊薩寶便是古代長安時尚周的貴賓,他們聯結地中海波斯灣--內亞東亞,這條交流的西北東南路線,斜迻而行,又再將新奇之物帶回母國,唐帝國的三彩陶,等於是西斜軌最直接的留影寫真。
同理可推,大唐玄奘法師以及西域的佛國人等,由於喜歡佛教法器,將印度花紋、以及中亞摩尼教流雲、伊斯蘭花草,帶入中土形制,陶器進入瓷器仰賴火力提昇,而樣式則是二次文創,西亞的、南亞的、中亞的全部變成大唐國的混搭風格,黏土的可塑性,有利於翻印本為其它重金屬樣子,或者是皮製品花樣。公元七世紀,唐帝國內的匠人經過前輩歷代追新求變,失敗成功的記錄,掌握窯內溫度變化、控制釉色,尤其突顯黃綠,這時比陶器聲音清脆,重量也更為輕巧的瓷正式進入世界史。
其他各國倒不遑多讓,七世紀時斯蘭教襲捲阿拉伯半島,深入內亞,伊斯蘭基本教義禁止穆斯林奢華誇張,厚樸的陶器更顯凝重,因此在中亞大暢其道,游牧民發展屬於自己那派粗獷天真的陶器,後來西方的玻璃工藝亦由地中海漂流到波斯境內,選用陶胚加上玻璃入窯,形成軟瓷,有別於古代中國的硬瓷。一千年後,英國工業時代的緯緻活瓷器Wedgewood(發家祖即是達爾文他外公。驚不驚喜意不意外呢?),便是以玻璃瓷器起家,再脫胎換骨,以精準的工業與藝術進化,替英國奪下世界市佔率。
工業時代前,世界陶瓷業仍屬於各憑本事、大顯手段,瓷器是大唐的時尚國際品牌,下一次國際互相較力,古中國引進波斯的鈷料,藉由私人商隊的「平行輸人」(水貨)再次升等,好比ISO加Android系統,一支手機雙重滿足,一只瓷器兩種特色。其後中國南方作坊大嗣開張,南海海運更加穩定,瓷器四面八放有賴商賈出貨,技藝走到更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