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泰國曼谷的鄭王廟,在昭披耶河畔。
位於泰國曼谷的鄭王廟,在昭披耶河畔。
作者:夏生
2005-2016年這將近十年的時間,可以說是泰國政治史上最『熱鬧』的年份,因為當時全球都在關注著泰國那紅黃衫軍的對抗,乃至泰皇拉瑪九世的過世,與拉瑪十世的繼位,都讓當時的泰國成為眾所注目的焦點。當時的泰國裡面有著各式各樣的傳言,而其中最受到關注的應該是那個來自200年前吞武里王朝的國王——鄭信(達信大帝)在死前的詛咒——「奪我皇位者王朝不過九代。」而這個詛咒為什麼會在2005-2016年這十一年的期間內,如此甚囂塵上呢?就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既然都提到了2005年開始的泰國黃紅衫軍的政爭事件,那就得先來說一下當時候的政治背景,好喚回大家當時候的記憶。2005年,泰國舉行了一場選舉,而當時塔信所領導的泰愛泰黨取得過半票數的壓倒性勝利,繼續執政。只是隨之而來的,是反對派的「黃衫軍」——人民民主聯盟上街示威,最後引發隔年9月的軍事政變,迫使塔信(另譯:戴克辛)下台,並自此流亡海外,泰愛泰黨也遭法庭勒令解散。然而泰國國內的政治衝突並沒有因此減緩,在其後的一年雖然是由軍政府統治泰國,但來自北部與東北鄉村、當時多半支持塔信的「紅衫軍」——反獨裁民主聯盟在2007年大選前的這段期間,發起數次大規模的街頭示威。因此泰國現代史上著名的「紅黃衫軍」衝突正式引爆。
這樣的衝突一直來到2011年7月的國會大選,塔信勢力所成立的為泰黨大勝,一舉囊括過半席次。同時,由塔信胞妹盈拉當選總理,為泰國第一任女總理。為泰黨與盈拉延續塔信的政策,甚至被認為流亡海外的塔信仍實際主導泰國政策。指示在此之後一個具有爭議性的特赦法案引起了在野黨的不滿,2013,超過15萬名的示威者,占領財政部、外交部與其他政府辦公大樓。此時,示威不再只是反對「一個爭議的特赦法案」,而是再度上升為「反對塔信政權」的鬥爭。最終這樣的衝突在盈拉亦流亡海外而畫下句點。
為什麼泰國在爆發紅黃衫軍衝突時,早已作古數百年的正信會再次出現世人眼前?那是因為塔信泰文發音和鄭信(泰名:達信)妥妥的一模一樣,再加上當時泰皇為拉瑪九世,因此有人傳言塔信是鄭信的轉世(他們兩個都有中國血統),要來實踐他那「奪我皇位者王朝不過九代」的詛咒。只是如今,塔信與盈拉流亡海外,泰國也迎來了拉瑪十世的繼位,鄭信的詛咒會不會應驗?
至於這個詛咒又是從何而來?又為什麼如此深植泰國人民的心裡?那便不得不將時間拉回到兩百多年前,那個紛亂的世界了。1767年對於大陸型東南亞國家(即中南半島上的陸路國家)熱鬧異常,因為在許多大事都在這一年發生。首先是緬甸貢榜王朝(1752-1885,由雍笈牙建立,最後亡於19世紀的英緬戰爭)在當時的國王辛標信(1736-1776,中國史書裡稱為孟駁)派遣自己底下的猛員,向隔壁的阿瑜陀耶發動了戰爭,這樣的緬泰戰爭自然不是第一次,至少在緬甸的貢榜王朝成立之初,辛標信的哥哥囊陀基其實已經有過一次較量,只是那時候因為種種原因,所以阿瑜陀耶沒有亡於貢榜王朝,然而這次的情況卻不一樣,在貢榜王朝強大的軍事力量逼近之下,那曾經在中南半島上輝煌一時的阿瑜陀耶就此消失在一片火海之中,成為焦土一片。然而當阿瑜陀耶化為陣陣塵土之際,辛標信對於這片廢墟已無興趣,於是他僅留下了3000名士兵駐守在阿瑜陀耶,因為此時他有另外一個廣大的目標,那就是與乾隆皇帝為了雲南問題展開第三次的清緬戰爭。
不過這樣的空檔,給了後阿瑜陀耶時代的泰國有了個喘息的空間,在各方人馬的角逐之下,最終由有著中國廣東潮州血統的鄭信收編了各路人馬,並將緬甸士兵趕回緬甸後,在沒有受到戰火波汲的吞武里(今吞武里縣,在昭披耶河對岸)建立了吞武里王國,而鄭信在位期間除了再次抵擋了緬甸貢榜王朝的入侵之外,同時也向乾隆皇帝進行輸誠及納貢,最終乾隆皇帝承認了清與暹羅吞武里王朝的宗藩關係。然而鄭信的吞武里王朝並沒有維持很久,據傳鄭信晚年飽受精神疾病的影響,及成為一名宗教狂熱分子,在這樣的情況下國家動盪不安,最終鄭信的吞武里王朝亡於部將的叛變,而判處鄭信死刑的人是耶扎克里(即後來的拉瑪一世,他其實是鄭信的總角之交),而鄭信在被送上行刑處時,曾語帶怨恨的對著耶扎克里詛咒著:「奪我皇位者王朝不過九代」。但無論如何,阿瑜陀耶滅亡了,吞武里王朝也王國了,而『暹羅』這名號便由耶扎克里所建立的扎克里王朝承接,並帶領著泰國人民經歷過19-20世紀西方列強入侵中南半島那段風雨飄渺的歲月直至今日,並成為泰國人民心中不可被取代的泰皇。
追伸:阿瑜陀耶亡於貢榜王朝的那段歷史,可以算是泰國古裝連續劇最愛拍的一個題材,而目前最近的一部則是由泰國三台所拍攝的《同一片天空》,而這部也算是少數提及到鄭信及吞武里王朝(還有部分第三次清緬戰爭)的泰劇,對於吞武里及鄭信有興趣的話,還蠻推薦找來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