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包含後面的林道乾、李旦,乃至於鄭氏父子其實也都有著差不多的能力,大明史上像鄭成功這種因為被明政府冊封,成為親王等級畢竟僅此一家。汪直又怎麼會是那個為唯一的「海賊王」呢?那是因為……他在平戶島上自立為王了啊!(國號「宋」,自稱「徽王」)
他這種模式應該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了,當時史料記載,只要是海上的商船勢力全數歸汪直所管,即便汪直自立為王,他卻有個與後生晚輩有著很不一樣的地方,那就是—他其實還蠻聽明政府的話!嚴格說起來他真的只是「武裝海商」。為什麼我會這麼說?那是因為,他其實並沒有像之後的後起之秀(包含林道乾、林鳳或是鄭芝龍)那樣去東南沿海打家劫舍,反而是在明朝地方政府的默許下,設置「私市」,其實就是走私貿易,稱「私市」是因為那時在中國邊境貿易是需要得到官方首肯,這樣的邊境(國家)交易是由朝貢關係(或稱朝貢貿易)衍伸出來的交易模式,並且有一定的指定地點,而這種「私市」自然就不再中央政府的掌控之下了。他替地方政府及自己創造雙贏的利益關係。
除了在地方官員的默許下設置「私市」外,更企圖將舟山群島上的瀝港建立屬於他的貿易據點,然而這樣大動作的建立自己的據點反而觸動到了明政府那敏感的神經,因此汪直便成為明政府的眼中釘及背中刺了,畢竟當時汪直的勢力之龐大,可謂整個東亞海域上的唐商或是「武裝海商」都受制於他,即便與其它「武裝海商」相比之下汪直,可以說是乖到不行的地方勢力,對明政府來說根本是對著幹,大明便派俞大猷全面發動攻擊迫使汪直從舟山群島退出,大明不僅打破了汪直覺得自己可以和政府和平共存的信念外,更讓汪直出現「官逼民反」的念頭,於是他正式勾結及收容「倭寇」的勢力進行反擊,最終卻敗走日本,舟山瀝港及雙嶼等地被明政府攻下之後,中國沿海地區再無「武裝海商」們和平的棲身之所,加上面對明政府開始施行嚴厲的海禁,迫使許多東南沿海地區的人民轉商為寇,大大影響中國東南沿海及浙江地區的海外經濟貿易。
之後,胡宗憲受命出任浙江巡按監察御史,官至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左僉都御史,總督南直隸、浙、福等處軍務,負責東南沿海的抗倭重任,胡宗憲深知要平息「倭寇」之亂,必須借助汪直的力量,因此他派人前去平戶招降汪直(胡宗憲以自己的貼身親信夏正為人質)並且在取得汪直的信任後,邀汪直前去浙江遊玩,等汪直一踏上中國的土地後,立刻遭巡按御史王本固的逮捕,最終在朝庭的壓力之下胡宗憲背棄了他對於汪直的承諾—互利互惠,不殺汪直。最終,汪直以「勾結倭寇」為由斬於市,而他的養子毛海峰在聽聞汪直被抓之後也立刻斬殺了胡宗憲留在他們那邊的人質夏正,卻也同時遭到明軍的圍攻。
毛海峰既然是由汪直培養出來的勢力,自然也不是個省油的燈,加上有他一同被明軍圍攻的還有日本當時的豐後國大名-—大友氏的朝貢團,他被明軍圍困,甚至被俞大猷底下的大將戚繼光圍攻,他仍與大友氏突破重圍返回日本,也不知是否是因為養父汪直被誘殺的關係,毛海峰不再只乖乖當個「武裝海商」,他逐漸由商轉寇開始去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其它「武裝海商」及「倭寇」也因為失去了汪直這樣一個巨大的制衡力量,在群龍無首的情況下,各方勢力開始自由發展,自此明政府一直相當頭痛的「倭寇」問題,在失去汪直這股強大的力量之後,又再度嚴重了起來。
可以說十六世紀中葉以降,中國沿海地區的「武裝海商」及「倭寇」等情況再次陷入了瘋狂的「戰國時代」,直到下一個足以控制整個東亞貿易的人崛起為止,然而那個時候,明政府所要面對的就不僅只是「武裝海商」或是「倭寇」的問題,更得去面對那些因為「地理大發現」而紛紛前來亞洲地區發展,或進行貿易的歐洲勢力了。
另外,春美歌劇團曾以毛海峰為主角,打造了一齣以十六世紀的舟山群島為背景的舞台劇《放逐的愛》,並於2017年在高雄大東文化藝術中心展開公演。這應該是少數以「武裝商人」或「倭寇」為主的歌仔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