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帝國的混血兒皇帝
作者:吉祥天女
年初臺北故宮博物館展覽帝王像,照常理推論,後宮美女如雲,皇子自然得有花樣的姿色才是,除非皇室刻意攏絡臣子家族,便不論將來的皇后長相,嫡子就長得平庸一些。大明五任皇帝的御容一脈相承「中年發福」的黑胖臉,有人留言:「老朱家的長相比較抱歉」。
推源溯本,儘管後宮佳麗難自棄,大明歷代帝王像似乎從朱棣開始複製貼上調色,然後到了明孝宗朱祐樘,突然眼前令人一亮—大眼、濃眉、高鼻,御像寫真畫風轉變,因為以嚴格的現代國界判斷族群的話,他是貨真價實的「混血兒」。
現代混血兒,意指父母雙方跨國、跨人種。古代不管在哪個地域,王國與王國疆界時有更迭,人民生活形態相對單一,一旦形成帝國,帝國境內必然存在許多族群,後代血統必然更加多元,例如鄂圖曼土耳其帝國的後宮妃子誕下紅髮白膚蘇丹,並不全是阿拉伯或者突厥血胤。而現代中國在在強調大一統帝國,漢文化強勢壓境,幾乎讓人忘記北魏北齊王國、隋唐帝國根本是外來人口(非漢族),其實號稱漢人王朝的大明帝國打從第三任皇帝起就已經非純粹漢人,因為奪嫡竄位的明成祖朱棣之生世極為離奇,生母疑雲眾說紛云,為了強調正統皇位繼承人身份,不惜稱皇后嫡母為生母,特地到南京蓋佛寺紀念,然而甕妃(蒙古)、碽妃(高麗朝鮮)之子的紀錄依舊留下可供玩味的線索,用今日的說法,朱棣就是半個韓國歐巴了。
混血王子、公主、皇子從來不是稀罕「品種」,歐洲各王國為了鞏固邦交、聯合國力,英法西葡日耳曼波西米亞之間往往聯姻,英格蘭到1485年進入英國文藝復興時代之前,國王是英法混血。跟英國都鐸同時期的馬六甲帝國出現跨族群的混血王子,是馬來和印度達羅毗荼(塔米Tamil);而大明帝國則由明孝宗朱祐樘(1470-1505)的中南半島血統脫穎而出。
瑤族被劃入中國五十五個少數民族之中,居住地分布於中國的廣西、廣東、貴州,以及中南半島的寮、泰、越南之間。朱祐樘的長相頗有中南半島人民的特色。人們常說混血兒比較聰明,因為身兼兩族之長,浸溽於多元文化之中。朱祐樘的身世坎坷,生母從遠地(對大明而言簡直外國邊疆)被俘而來,身為皇宮低階宮女,一日受明憲宗臨幸而意外懷孕,又在他六歲而亡。十八歲登基之後不遺餘力找出母族舊人,卻是冒牌居多,朱祐樘的幼兒記憶大概無關瑤文化,長大後想的是漢人方術。他晚年迷信齋醮卜算,他的獨生子—明武宗性格則跟爸爸毫無相似之處,明孝宗謹慎內斂,明武宗自在不拘,擁有一切不合「祖制」的奔放:建立皇家奇珍動物園豹房,自當馴獸師,與一群美女夜夜開PARTY,御用瓷器燒製阿拉伯文、波斯風格花紋,研讀外語阿拉伯文、波斯文、藏文、蒙古文,他尤其專寵「馬姬」一人。
《明史》:「延綏總兵官馬昂……有女弟善歌,能騎射,解外國語。」那時大戶小姐纏足不出戶,延綏在今日中國大西北,正是大明和蒙古接壤重地,而且馬為穆斯林大姓,這位馬小姐既能說外語、又能騎馬打獵,不屬於一般正妹等級,明武宗網羅帝國內外有風情的女人,超譯來說,豹房內開趴的胡女更可以是來自中亞,高鼻深目金髮或深棕髮的女子們,各方面都非常「國際化」……。要不是明武宗玩得太ㄎ一ㄤ,沒來及生繼承人,否則大明帝國會推向更多元視角。他一病而亡,只得由堂弟承襲帝位,奇妙的家族基因再次出現,明世宗跟伯父明孝宗一樣,瘋狂執迷於道教儀典,四十六年的掌權時間,大半琢磨如何修道煉丹通靈成仙,結果他的親子明穆宗卻也追逐外國正妹。
大明政策與國力的真正開基祖是朱棣,他遷都到今日的北京,他是東北亞混血兒,明憲宗則偏好東南亞的大眼妹妹,生了長睫毛混血兒明孝宗,之後的明武宗、明世宗、明穆宗都有一點「與眾不同」的鑑賞風格,或許這一切來自遙遠素未謀面的祖父級審美品味吧。 (憲宗在位中後期,好方術)
中圖,跟祖先們毫無相同處的明孝宗,右圖,明孝宗之子明武宗的阿拉伯文瓷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