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南平原的農田。嘉義民雄中正大學旁的四月鳳梨。
作者:夏生
鳳梨與臺灣人的生活及記憶可謂息息相關,從早年家家戶戶必備的臺鳳出產的鳳梨罐頭,到記憶中必定會有吃鳳梨必須抹鹽,不然鳳梨就會「咬舌頭」場景存在,而每當逢年過節需要拜神祭祖時,貢桌上總是會出現鳳梨,其原因多半是因於臺語中,鳳梨稱為「旺萊」,故取諧音期望家中得以「旺旺來」。除此之外,於日治時期到戰後外銷的重要經濟來源之一則為鳳梨罐頭。甚至於日治時期移居八重山一帶的臺灣移民,亦是前往當地發展鳳梨產業,因此現今八重山地區的鳳梨與水牛皆是當時臺籍移民者所帶入,並成為當地重要的產業之一。 而近年來臺灣的鳳梨在逐漸改良出十二種品種外,更除去了以往的苦澀、咬舌的口感,變得香甜多汁,其中又以臺南關廟地區所產之鳳梨最為有名。
這幾年由於各國觀光客的增加,臺灣伴手禮的需求量大增,使得鳳梨酥與珍珠奶茶,逐漸成為臺灣重要的伴手禮之一,更因此讓以土鳳梨所製成的內餡逐漸取代冬瓜餡,讓鳳梨酥逐漸回歸至其應有的樣貌。但,其實土鳳梨也並非一開始便成長於臺灣,而是在日治時期因為生產鳳梨罐頭的需要,臺灣總督府才從夏威夷引進的新品種——「開英種」,因為此種鳳梨的纖維較少,且種子並未全然的埋於果肉內部,因此在製作罐頭的過程中,可以少掉許多人力上的需求,更不用說這種鳳梨適合以莊園的方式進行栽種,對於台灣鳳梨罐頭產業有著實質上的幫助,不過鳳梨罐頭是如何成為臺灣重要產業的部分,就容我下回再說。
在「開英種」因為製作罐頭的需要而被引進臺灣之前,臺灣早已有著鳳梨的存在,這種早在一開始便在臺灣落地生根的鳳梨,在學名上被稱為「在來種」,其外表雖然與一般我們所常見的鳳梨相似,但據說其味道卻不是我們印象中那鳳梨的滋味。而「在來種」相較於「開英種」而言,更可以說在臺灣的庶民生活上扮演著更加重要的腳色,凡舉祭祀、普渡、納采在到結親時,皆會看到鳳梨的身影。而鳳梨的原生地區並非亞洲,而是原產於南美洲巴西、巴拉圭的亞馬遜河流域一帶,故應是與十五世紀地理大發現時,歐洲船隻得遷徙與移動,而往世界其他地區進行遷徙,而從臺灣的歷史資料(台灣歷史進程中,算是最早撰寫完成的蔣(元樞)版《台灣府志》)中可以發現,台灣早在清康熙年間便以有鳳梨的紀錄,更因此可以推測鳳梨在臺灣的歷史或許可以往前推至鄭成功時期甚至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