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前面講完那個在十七世紀左右大鬧東亞海域,甚至讓西班牙在馬尼拉吃了大虧的林道乾及林鳳後,這次要來談談西班牙及荷蘭之間的恩怨情仇,當然中國的「海賊們」也很光明正大的攪和在其中,他們讓位於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及位於印尼巴達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之間會如此爭鋒相對,除了西班牙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延續歐洲的宗教纏鬥,新教與舊教畢竟從1568年展開的八十年戰爭不是打假的;更重要的是要爭食大明政府的貿易市場,因此西班牙及荷蘭東印度公司常常為了明政府的貿易,而在東亞海域上明爭暗鬥,希望可以得到明政府的青睞,成為入幕之賓(合作對象),然而當西班牙及荷蘭東印度公司鬥得歡樂時,早已捷足先登佔有澳門的葡萄牙則是好整以暇地看著這兩個後生晚輩的好戲。
其實,荷蘭東印度公司之所以最後會落腳在臺灣,葡萄牙也是其中一個原因之一。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印尼的馬尼拉,為的是當時南洋群島內所盛產的香料,例如:胡椒、丁香等等,而這些香料除了運回歐洲外,當時中國也是一個廣大的市場,因此荷蘭人為了避免自己無法在南洋的香料貿易中擔任大盤商的情況,往往對於那些物品是採取壟斷的方式,就是為了避免唐商,即中國的帆船貿易從中以較漂亮的金額收購這些香料。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現在的立場來看就是黑心企業,或是菜蟲。但荷蘭東印度公司一方面討厭這些破壞他們計畫的唐商,另一方面卻又不得不與他們合作,因為他們可以提供歐洲地區所需的中國貨物,包含黃金、生絲或瓷器等,但這樣合作關係實在有違東印度公司力求降低成本的概念,因此東印度公司決定要找一個與中國距離比較近的貿易據點,一方面可以就近取得中國的物品,並且可以像他們在東南亞那樣直接壟斷,另一方面則是這樣才能與葡萄牙一別苗頭,才能夠真正干預東亞的貿易路線,這部分荷蘭所打的如意算盤,就是要阻斷澳門到日本長崎地區的貿易路線,同時封鎖馬尼拉到福建的航路。
荷蘭東印度公司浩浩蕩蕩的打算將葡萄牙人逐出澳門時,卻因為樹大招風的關係導致葡萄牙早就有所準備,在澳門碰了一鼻子灰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只能轉進到附近的澎湖,偏偏在這個年代,澎湖對於明政府而言是他家的土地,因此我們所熟知的「沈有容諭退紅毛番」的事情就這樣發生了。再那之後荷蘭東印度公司再評估繼續和明政府打下去只是自討苦吃罷了,因此決定再次轉移陣地來到了臺灣,臺灣也在這個情況下被動的成為了一個新的貿易據點。而荷蘭人占領台灣之後,東亞海域的貿易確實受到了不少的影響,導致出現不少的改變,然而在這些改變中,真正受到最大影響的不是在澳門的葡萄牙,也不是那些往來中國、日本及東南亞一帶的海商們(不論有無武力),更不是明政府本身,而是那個據點在菲律賓馬尼拉的西班牙。因為在臺灣的荷蘭人達成了他們想達成的一個目標——封鎖福建與馬尼拉之間的航線。
荷蘭的舉動確實打擊到了佔據馬尼拉的西班牙,依據那時候的西班牙人的紀錄中,在荷蘭佔有台灣的這件事情可說是恨得牙癢癢,因為唐船的數量減少,等於他們的貿易額就會降低,且更重要的事情則是,他們所需的日本貨物:白銀、銅或是瓷器等等......就會減少,畢竟那時候的日本打從豐臣秀吉以來便對於天主教抱持著敵意(註1),最大宗的便是中國的商人。也在這樣的限制之下,唐船貿易便成為西班牙最重要的浮木,如果這個浮木再消失的話,那馬尼拉就會被邊緣化,更進一步的是宣告西班牙在亞洲貿易系統中的失敗,這樣的結果是當時候位於馬尼拉裡的西班牙人最不樂見的事情。說到底,當時候再台灣赤崁地區建立據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到底是怎麼樣達成他的目的呢?其實也不用想得太過於複雜,因為只有一個最輕而易舉,同時也是成本相對較低的方法,那便是——與海賊合作。
註1:日本的禁教史上首次禁教為豐臣秀吉在1587年頒布《伴天連追放令》(即將神父逐出日本),之後更有多次禁教導至信徒殉教或是發生民變(即島原之亂,而島原之亂的首領天草四郎就是個天主教徒,其教名為熱羅尼莫,而註些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教徒,如果不願意放棄其信仰的話,那邊會在附近的雲仙地區殉教)之後日本的基督/天主教徒便轉為地下化,直到1868年天主教徒再次齊聚長崎的大浦天主堂後,大家才知道日本還是有著許多隱藏起來的基督教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