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祥天女
1862年2月26日英籍寡婦Anna Leonowens在新加坡獲泰國王室聘書,繼而搭乘輪船前往曼谷述職。她本人的家世並不顯赫,1831年出生於印度馬哈施特拉邦(孟買為其首府),祖上是軍人。跟她同時代的女性大多拘於英國的閨閣之中,Jane Austen死後14年她才出生,Jane Austen真實生命裡,那個來不及返鄉迎親的「姐夫」便是在印度服役病亡,大英帝國橫掃亞洲,Anna Leonowens本人算是英國殖民印度的第一批駐外後代。(連Jane Austen的兄弟Charles Austen本人也在1853駐防緬甸身亡。)
英國注重門第出身,一般對本土出身的女子頗多限制,成年婚配是唯一的出路,Anna Leonowens比《簡愛》的作者Charlotte Bronte小十五歲,而且兩人都出身普通,也都曾當過家教,有時可能受盡土豪沒教養的惡氣,卻是那個年代知識女青年的主要謀生方式,Charlotte Bronte成名是天份與偶然,她的兩個妹妹就沒有這樣的際遇,病故多年才在文學界得到評價。Anna 正好藉著英國蹶起的機會,成為第一批跨國白領菁英,到泰國販售「先進」知識,比她晚二十年,英國女性像傳承接力棒一樣在在遠東、中東探險考古,屬於英國的不利,剛好成了東方社會需要的銳器,Anna的英國身份,一口好英文,更因為是女性,得以成為泰國的破口,輸入基本西方普世價值,從根本教起;甚至身處禁忌封閉的後宮,她偶爾藉機充當人權說客。安娜的眼中孟固大王眼光宏遠(名字Maha偉大Mongkut王冠),有時是慈父寵溺孩子,母親受寵孩子沾光,母親好賭孩子遭殃,但生性喜怒無常、沉於美色,非常覬覦弟媳—清邁公主,孟固具備常人缺點,只是缺點加上王權就令人心生厭惡,她描述孟固毫無電影那種含情脈脈,盡在不言中的絃外之音。當然孟固大王享壽六十七歲,擁有八十二名子女應該也是歷代泰王之冠了,連大清康熙、乾隆都比不上,其中還不算孟固大王出家為僧的守戒時間喔。在她的回憶錄《安娜與國王—曼谷皇宮六年回憶錄》(1862-1867,其實才五年多)中有概括總評:要不是首相忠心耿耿輔佐,以及同父同母的弟弟的幫助,王權早已旁落。撇去人際關係,孟固大王將國家歲入傾注於改善民生,修橋鋪路、教堂寺廟、現代教育……均有不少建樹。
電影《安娜與國王》最後一幕,是年幼的朱拉隆功看著父王和老師共舞(即老版電影歌曲Shall We Dance的改編),並自述從女教師身上得到的教誨、以及人我之間的平等精神,催化他之後的「卻克里改革」—解放奴隸只是其一。海歸回國的拉瑪六世進一步大鳴大放,可以說沒有拉瑪四世過人的先見之明,改變祖先成法,泰國就不可能在風雨飄搖之際奠定基石。畢竟彼時中南半島已被時代推到了歷史分流,東有法國、西有英國,英國對緬甸兩戰皆勝,併吞泰國只是時間問題。拉瑪四世充份利用雙強競爭矛盾,夾在兩國之間善為小,適度鬆開稻米專賣權、關稅自主權、治外法權,反正有錢大家賺,順便拉抬聲勢,英法自然不想動武,三方偃旗息鼓安好。泰國也就平安過度政權,讓拉瑪五世順利展開驚天動地的近代化改革。
附:英國《衛報》的十大女探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