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歐洲遇上亞洲 (下):阿瑜陀耶(大城)王朝
作者:夏生
從唐宋時期以降東南亞各國便常將自己的物品賣至中國,同時也買進中國的商品,而中間的仲介者則多為福建、廣東的華商,而到了明清時期不僅是有著海盜所把持的走私貿易(那些讓明朝政府頭痛要死的「倭寇」),還有以中國王朝為主的「朝貢貿易」也同時成為整個亞洲地區貿易的主力,而除了中國之外,琉球王國(今沖繩)也是當時阿瑜陀耶王朝亦敵亦友的合作夥伴,因此阿瑜陀耶王朝之所以可以穩穩地在東南半島上生存,除了自身的農業外,靠的便是這些來自海外的貿易(不論是朝貢貿易還是私下的帆船貿易都是)。
到了17世紀歐洲勢力進到亞洲之後,納萊王便也順水推舟的搭上了這波貿易風潮,甚至重用具有威尼斯背景的希臘人(他先是受雇於英國聯合東印度公司,之後則是效忠法國路易十四)來替他與歐洲各國進行交流,更因此促成阿瑜陀耶與法國(路易十四在位時期)的大使互訪,這樣的形況不論是在東南亞還是整個亞洲都可以說是前所未聞的一件大事。然而有合作必然就會有競爭,對於當時的阿瑜陀耶王朝來說,若英、法是合作的對象,那荷蘭便是他的競爭對手,當時荷蘭人與阿瑜陀耶境內的唐商爆發武力衝突,荷蘭人一氣之下封鎖曼谷,要求納萊王處置這些唐商,並且要求要獨占皮革貿易,納萊王雖然答應但卻因此不再想與荷蘭人進行合作,因此納萊王並不信任荷蘭人,除外,當時阿瑜陀耶亦與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旗下的臺灣,再搶同一門生意—鹿皮貿易。
也因為有著這樣的合作關係及資源,使得阿瑜陀耶王朝在歐洲商人獨占東南亞的商業貿易之時,受到的影響並沒有像印尼或是亞濟這種海島國家來的嚴重,但這樣的美好願景最後也還是宣告破滅,在納萊王過世後他的繼任者帕碧羅闍並沒有這麼喜歡歐洲勢力,加上當時歐洲勢力與阿瑜陀耶王朝官員的衝突不斷,因此最終帕碧羅闍驅逐了境內的歐洲勢力,阿瑜陀耶王朝至此一直至19世紀歐洲勢力再次夾帶著船堅砲利來襲之前,都是僅依靠中國的帆船貿易,進而拒絕歐洲勢力的鎖國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