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三島村上本身是否因為彼此時為兄弟,就沒有爆發過戰爭呢?這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畢竟跟的主子不同,即便是親兄弟間也會出現兵戎相向的局面,這次三島村上間的內鬨,還是得從來島村上說起。我們前面說過,來島村上與伊予國的河野氏發生戰爭,爆發了第一次來島合戰。之後來島村上因為毛利元就的崛起,也同時加入了毛利陣營,也與因島村上一同參與了巖島之戰,但在1567年新的來島村上家督因發現織田信長的實力,似乎更勝於毛利陣營,便在1582年決定變節投靠織田氏,不過一個月後便爆發著名的「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統一天下的大旗突然換了旗手。而來島變節的態度,當然引起毛利氏及河野氏的不滿,於是聯合因島村上及能島村上***對來島村上發動總攻,最終來島村上的家督棄城逃走,並投靠豐臣秀吉,而此戰役則稱為第二次來島合戰。
當豐臣秀吉崛起,且提出了「海賊停止令」,三島村上也只能棄島而轉為陸路生活了,甚至豐臣氏第二代與德川氏(即西軍與東軍)的關原之戰後,有部分封地被轉到了內陸地區,失去瀨戶內海制海權的村上水軍,就呈現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情況,從此之後村上水軍便就這樣消失在歷史的洪流之中了。由此可見,村上水軍雖然有著掌控瀨戶內海的制海權,但其本質卻與東南沿海一帶的「武裝海商集團」是相當的不同,中國沿海地區「武裝集團」形成的原因,是因為那龐大的商業利益,但村上水軍其自身的始祖本身就是武士,因此比起貿易他們更重視的領地的概念,乃至於是海上的安全,因此才會被稱為「海上的大名」。這或許是因為當時日本的貿易行動多與中國海商合作,或是靠著「朱印船」的運送有關,因此日本人口中最大的海賊——「村上水軍」才會以這般不同的形象,呈現在世人眼前吧?
*海賊停止令:豐臣秀吉為解除漁民的武裝行為而下的禁令,主要是打算這些「海賊們」正式編制在官府的底體制之下,因此有三個方案,一是成為豐臣家的大名(來島村上所選的是這條路線)、二為成為特定大名的家臣團(因島村上及能島村上便是成為毛利家的家臣),最後則是成為平民百姓,在施行這條命令的同時,豐臣秀吉政權亦同時禁止「海賊們」收稅。而這條命令背後的目的在於1.當時提倡農兵分離政策,而海賊本身是屬於有農兵合一的情況,如此一來容易成為反抗政府的勢力;2.豐臣秀吉想要全盤掌握海上的運輸作業及海上貿易,對照日後豐臣秀吉出兵朝鮮,及提出「朱印船」等作為便可之一二。
**毛利元就:戰國時期相當著名的大名,原只是一個夾在兩大國間的小國領主,後來發跡成為一統安藝國的大領主,有興趣者可以自行去找他的介紹來看,或是有辦法的,可以找1996年的大河劇《毛利元就》來看,裡面亦有提及毛利氏與村上水軍合作的過程。
***能島村上的部分,去年有部日本小說叫《村上海賊的女兒》在台灣上市,作者是以能島村上為背景,去呈現村上水軍的興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