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吉祥天女
大清國祚兩百六十八年當中,跟國外大大小小的戰爭無數,乾隆皇帝的十大武功,應該可以算上大清國最好戰的前三名皇帝,不僅好戰,還樂於官方宣傳。乾隆能夠在戰爭史上脫穎而出的最主要原因,除了他在位六十年活久見,另外便是帝國擴張的必然成因,但凡跟國外有波折,不能滿足大清朝主權的治理方針,唯有派兵攻打。這一點與大英帝國工業革命需要海外市場,不斷發戰搶地,長壽的維多利亞女皇持續出現在近代史上,兩者有異曲同工之妙。
許多電視連續劇描寫乾隆,無非就是大男主戲的治國平天下,對外國用兵那一套;大女主戲則是後宮爭寵奪嫡不得干政的套路。這一切都來自於二十二年前一部誇張離奇瓊瑤阿姨橫空出世的《還珠格格》,引出時間軸上串《延禧攻略》、《甄嬛傳》,開外掛《步步驚心》,對內形成了一部龐大的大清帝國平行時空;對外則有八旗子弟征討十二版納、清緬戰爭、廓爾喀之役。從年份上來看,是同一條路徑的因果,若從勢力範圍而言,清緬戰爭卻是歷經三國五王朝最為繁雜,更可以說是中央集權國家對待邊陲少數民族的恐怖纏鬥故事。
三個國家當然是大清帝國、泰國大城王朝與吞武里王朝、緬甸東圩王朝和貢榜王朝。(是不是一口氣唸出來很累呀~)古代的國境範圍不似今日要通行簽證,邊界上的人民尚且可往來交流。大清帝國一開始治理西南邊時,採取跟明代一樣的方式,以當地人治理當地人,被稱為「土司」,再經中央齎賞賜印,如麗江有名的木府土司,然而各寨強權時有消長,土司與土司之間也未必相服,在明代即有視為讎敵互鬥之舉,仇殺之烈留有「鑿面」等酷刑。清代雍正年間強推改土歸流,移除土司職權,逐一派遣中央官員到地治理。問題在於中央所委派的官吏往往並非當地民族,風俗因應對策和漢人思維處事易有糾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