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說道臺灣的名產,除了新興的咖啡及可可外,便要以茶為廣為人知,且不僅是來臺灣的外國人愛台灣的茶葉(包含沖泡式奶茶)外,臺灣本地人也是愛不釋手(從需要很多時間及耐心的功夫茶,到早年的泡沫紅茶,及這十幾年興起的手搖茶等等)而且相較於外國,臺灣茶葉的選擇更多,從一般的紅茶、綠茶、金萱及四季春,到揚名國際的東方美人及凍頂烏龍茶,更不用說還有必須得靠自然工法才能形成的蜜香紅茶,專賴小綠葉蟬叮咬茶葉發酵。其實東方美人也是相同的方式行成的,只是茶葉品種不同罷了,當然還有青茶(鐵觀音)、包種茶、香片茶等等。臺灣的茶葉經過不同時間的烘培及發酵,創造出許多不一樣的香味及韻味。雖然說現在臺灣茶葉的產量未必可以和其他地方的相比,但卻在臺灣歷史上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更可以說是立足臺灣放眼國際的最好範本。
然而茶葉與台灣多數的動植物一樣,多半不是臺灣土生土長的植物(雖然如此,但臺灣還是有原生茶樹,稱之為「台灣山茶」或「大葉野生茶」,現在很多臺灣人喜歡的紅玉紅茶(臺茶18號)便是由臺灣山茶與緬甸大葉種茶雜交而來,但這是後話了。而清代可以說是臺灣茶業發展的重要轉折點,至於台灣這片土地與茶葉的發展又是經歷過怎樣的愛恨情仇呢?且聽我娓娓道來。
1860年,不論是對於中國或是臺灣都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年代,中國才再經歷過鴉片戰爭(英國稱為「商業戰爭」)後,再次迎來另外一場戰役—英法聯軍(又可稱為第二次鴉片戰爭,其本質為鴉片戰爭的延續)而這場戰役的結果自然是清政府輸到脫褲子,第二次英法聯軍時大清是真的被迫丟棄紫禁城跑路,扎扎實實的吞了個敗仗,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政府自然只能乖乖的接受英、法兩國所提出的不平等條約,而其中與臺灣關係最為密切的就要算是「臺灣開港通商」這點了。說到「開港通商」就不得不先對大家科普(?)一下,臺灣在1683年被清朝的康熙皇帝收為版圖後,能在台灣各港口作生意的多半是自家人:清朝漢人,及更早之前便出海的唐商,或是對於政府來說是非法的武裝貿易集團(白話:倭寇、海盜),除此之外管你是什麼金髮碧眼的白種人,想在臺灣這塊土地上作生意?可能作夢還比較快一點。
但在英法聯軍後所簽下的《天津條約》中,明白的指出台灣必須「開港通商」,換句話說,在英法聯軍結束後,那些金髮碧眼的歐美人是便可以正式的進入臺灣作生意了,而當時的臺灣最叫那些外國人感到興趣的則是臺灣得天獨厚的樟腦產業,也因為這樣的牽線之下,反而讓臺灣有了另外一個值得拿來說嘴的外銷產品—茶葉,就這麼出現在臺灣世人的眼中了。
當然每一個外銷商品都是有著許多天時、地利及人和,又不是孫悟空?不管怎麼說都不可能橫空出世,因此在提及台灣茶業發展的歷史時,就不得不提及那個在臺灣被稱作「臺灣烏龍茶之父」的約翰·陶德,及他的小伙伴素有「臺灣茶葉之父」的買辦李春生了。雖說臺灣的茶業發展是因為陶德獨具慧眼,但陶德第一次踏上台灣這片土地為的不是別的,而是那個可以獨攬全球生意的樟腦貿易(而說到這樟腦貿易,即便是說到天都黑一邊了應該都還說不完,所以先PASS)。但怎知這位洋行的代理人在臺灣的山區淺丘裡看著、望著、探著,竟然發現了一個新的商機——臺灣的丘陵氣候太適合茶葉栽種了。
於是乎,陶德便開始決定要在臺灣展開他的賣茶人生,而此時他也在廈門透過友人的介紹下,認識了身為翻譯、基督徒、從事茶葉買賣生意的小伙伴——李春生(至於李春生那發跡及傳奇的一面,待之後有時間話再來細細分享)。並在李春生的協助下自中國安溪地區引進了茶葉,並開始推廣種植。陶德及李春生這兩個人可以說是一拍即合,並且通力合作成立了,之後在大稻埕茶葉生意發展史中,扮演舉足輕重角色的「寶順洋行」。而在「寶順洋行」的臺灣烏龍茶買賣生意越來越穩定後,陶德也開始被稱之為「臺灣烏龍茶之父」。之後陶德因為自己長時間在臺灣山區走跳的結果,讓他成為了李仙德的顧問,並且與在北臺灣傳教的馬偕有著不少的往來,而他同時在台灣經歷過了中法戰爭,北臺灣被封鎖的事情,並在這段期間內協助治療清兵,而他在臺灣待了將近半世紀,並在淡水及大稻埕內成為舉足輕重的外商領袖,最終陶德在1890年離開了臺灣,自此就未曾再次踏在台灣的土地上了,然而他所推行的烏龍茶直至今日仍在臺灣這片土地上繼續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