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達縣城,雲開見日後,開始講經。喇嘛們喝點酥油茶。
作者:貓耳
1944年底,時年29歲的邢肅芝(洛桑珍珠)通過在西藏攝政王達龍扎活佛面前舉行的辯經考試,成為第一個獲得藏傳佛教最高學位—「拉然巴格西」的漢人。在申請辯經考試之前,依照慣例他在所在的札倉(寺廟裡的學院)放「群哉」,給全札倉的喇嘛佈施酥油茶和米飯。
在半個世紀之後的口述史中,他談到1937年第一次入藏訪求密法,在西康地區樞紐雅安受到大茶葉商的幫助,觀察到大量的川茶彙集到此地再轉運去康藏各地,還特別補充說:「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在很多年前就在印度和錫蘭種植茶葉,希望打入康藏茶葉市場,但直到印度獨立也始終無法與川茶競爭,因為川茶已經成為康藏地區人民的生活必需品,而且印度茶在色香味上都無法與川茶相比。」
那時每年六、七、八、九月份都有運茶的騾幫從康北或康南前往西藏,雖然大師沒有用到「茶馬古道」一詞,卻確確實實沿著茶馬古道行進了一段時間。在他入藏途中,有很多關卡,還是通過送川茶當禮物才得以放行。在拉薩經商的雲南人也通過滇藏線路,或陸路緬甸、水路印度將雲南茶葉販賣到西藏各地,1945年回內地時邢肅芝就是跟隨一位雲南土司的商隊經西康過瀾滄江,風餐露宿三個月才到了昆明。
茶馬古道緣於西南邊疆地區與內地之間的茶馬互易,大線路可分為青藏、陝康藏、滇藏三條,一直可延伸入不丹、錫金王國(1975併入印度)、尼泊爾、印度境內,抵達西亞、 西非紅海海岸,進而將茶葉傳播到歐洲。其興於唐宋、盛於明清,後因中國抗戰內地淪陷,其中的陝康藏(今川藏)和滇藏線意外成為當時中外貿易的重要通道——其中道理就像著名的空中駝峰航線、雲南的滇緬公路一樣。
2014年五月底,我從成都乘汽車經馬爾康(阿壩州首府)到海拔約3800公尺的色達縣城。從喇榮寺五明佛學院下來之後,在縣城中沿著一條小道慢慢溜躂,遇到一條小狗跑過去,後面走著一位大約50多歲的藏族阿媽,我只是向阿媽微笑著致意了一下,阿媽就邀請我到家裡去坐一坐。坐在燒著牛糞的爐子邊——記得,六月份的色達都需要穿薄羽絨了——阿媽捅了捅爐火,將大茶壺座上,聊了一陣天,大約十來分鐘後老人家給我倒了一杯溫熱酥油茶。平生第一次喝到傳說中的酥油茶,帶著期待品嚐,阿媽的酥油茶不膩,淡淡的咸,有一點膻味。
後來從甘孜、爐霍、理塘(皆屬中華民國時西康省轄區)往回向香格里拉走,在川西的最後一晚住在鄉城。鄉城縣也如其他川西小城一樣只有一條主路,順山勢往高的一面走上去,有一座寺廟踞於縣城制高點,就是始建於1669年的桑披嶺寺。寺之規模宏大,占地有2000多平方公尺。近午陽光很曬,天空透藍。我從寺廟側門進去,在向大殿走的時候,從裡面出來兩位二十出頭的喇嘛,站在台階上望過來。那時候只有我一個人站在大殿前的廣場上,臉上明明白白寫著遊客二字。年輕喇嘛有些些靦腆,一位斜靠到另一位臂膊上,問:「你要參觀嗎?要買門票的。」我點頭回應,忽然發現說話的那位喇嘛嘴巴四周有一圈白色的油,意識到他剛剛肯定是喝了酥油茶,忍不住偷笑起來,覺得他們很可愛。
世界三大飲料中,茶是排第一位的。茶葉原産於中國,流傳到全世界,到底人們何時開始飲茶,有不同的說法,追問此問題之答案,是科學家要去做的事情了。詩經《河廣》篇云:「誰謂河廣?一葦杭之。誰謂宋遠?跂予望之」,據說諷喻的是在衛國的宋人思歸不得之詩,倒過來形容那些飲茶成癮的高寒之地民眾期盼跋山涉水而來的運茶隊伍的心情,也很貼切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