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重山的臺灣移民(二)
作者:夏生
雖然現今八重山地區是全日本最喜歡台灣的地方,但在日本時代剛開始招募台灣人前去開墾時,除了以開礦為主的西表島外(因為西表島的礦區經營者多半也是台灣人,因此是一條龍的經營模式,但卻沒有台灣人不剝削台灣人的事情,甚至那些礦工就像今日的外籍移工一樣,遭到層層剝削,因此當時西表島被稱之為『煉獄』);其他以石垣島的名藏為主新移入的台灣人,因為土地的問題、勞動力較高等因素遭受到當地人的排斥,甚至之後因爆發蘆溝橋事變,及後來的太平洋戰爭,雖然改善了台灣人的地位,但於戰後只能歸還名藏地區的土地,落腳在更偏僻的嵩田地區,因此移居至八重山地區的台灣人的命運,也因為太平洋戰爭的爆發而有了不一樣的變化。1944年沖繩地區開始疏散,因此有些台灣人選擇進到更偏僻的山區,期望可以躲過空襲,而部分台灣人則是坐上返回故鄉的船隻,但這些疏散船隻成為了盟軍的目標,有些在也無法回到故鄉,身藏大海。而那些滯留在石垣島上的台灣人,則是在戰後面對著更多族群衝突,及國族認同的問題,對此移民二、三代開始有了不同的轉變。
而在1930年代左右,那段充滿族群衝突的年代裡,為了能夠讓自己、家人及同樣為台灣人的夥伴一起活下去,及確保自己的財產安全,台灣第一代移民逐漸形成出屬於自己的社會網絡,甚至可以說是命運共同圈。這樣的向心力一直持續到戰後1970年代,當地台灣人逐漸歸化日本籍,及與當地生活圈逐漸融合後才就此消失,但在每年新曆的八月十五日,居住在石垣島上的台灣人便會齊聚一堂,祭祀他們從台灣帶來的土地公,並以『爐主』的方式延續著台灣傳統,而台灣人的開墾替八重山地區打下農業基礎的功勞,最終於2012年得到承認,於名藏水庫旁立起了紀念碑,紀念著這群離鄉背井的台灣人他們所作的努力與貢獻。
而之前說道西表島是以礦業為主,那地勢較為平坦的石垣島便是以農業為主。其中石垣島主要以林發製作鳳梨罐頭的大同株式會社為主,而他之所以會來到石垣島發展,就又是另一個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