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貓耳
讀大學的時候,一位舍友是雲南大理的白族姑娘,膚色稍黑喜歡披髮。畢業之際,舍友貼在紀念冊上的照片是在清澈洱海中央的半身靚照,留言:「如果到雲南,一定來找我」。那時青澀的小姑娘,今天已經是某縣檢察院的院長了……人生際遇何其有趣,輾轉多地,我居然也落腳在了雲南。雲南的風土民情逐一進入眼簾。
1883年12月到1885年4月(清光緒九年至十一年),法國侵略越南併進而侵略臺灣、澎湖等地引起清法戰爭,兩敗俱傷之後雙方簽訂《越南條約》,由清北洋大臣李鴻章與法國公使巴特納(Jules Patenotre)在天津簽訂。通過此條約,法國將手從印度支那繼續北伸,雲南、廣西局部成為了它的勢力範圍,蒙自、蠻耗、河口等地被劃為商埠。
戰爭、政治,最後又落到了經濟利益與貿易算計上來,其間再次重複起千年不絶的物種遷移故事。法國人從法屬印度支那上溯來到了雲南,據說在1902年,一個法國傳教士把一批咖啡苗帶到雲南省大理州的賓川縣栽培種植,開啟了雲南咖啡種植史。全世界的咖啡樹大致分為羅布斯塔種與阿拉比卡品種,果樹成熟後的果實去皮水洗後,再經過烘烤即為咖啡豆。兩品種相比,羅布斯塔種果實圓而大,阿拉比卡種果實則呈橢圓形偏小,在雲南被稱為小粒咖啡。
雲南地理環境多樣,不同的物種都可以找到適宜的生存環境,其中有在1000-1300米之間的高山地帶,輔之以熱帶季風氣候帶來的年降水量1350-1750毫米,以及PH值在5-6.5的赤紅壤,使雲南成為最適宜種植阿拉比卡咖啡樹的地方之一。中國自1956年開始大規模種植咖啡,本以海南省的中粒種咖啡、雲南省的小粒種咖啡為冠亞,但自1990年代前者逐漸萎縮、後者逐漸規模增加,到2002年雲南省咖啡種植面積5.84萬畝,已居全國首位;依海拔高低(科學家研究說咖啡因含量與之正關聯),在雲南西南部逐漸形成了保山市、臨滄市、普洱市三大咖啡產區。
十多年前初到雲南,探親訪友最著名的伴手禮是雲南茶葉、小粒咖啡和鮮花餅。那時候喝咖啡的人並不算多,更不用說以喝茶為每日晨起第一事的故鄉老人;咖啡買來常常是送年輕的兄弟姐妹或同學朋友,少數民族紋飾外包裝的盒裝即溶咖啡最受歡迎。自己也曾嘗試了各種口味的即溶或非即溶小粒咖啡,但始終沒有品得妙處,兼因喝咖啡影響睡眠、健康狀況不佳,遂不再喝。不過近些年喝咖啡的人卻真的是越來越多了,星巴克Starbucks在大中城市到處開花,那句「我不是在星巴克喝咖啡,就是在去星巴克的路上」雖帶嘲諷,卻反映了咖啡的流行度。世界速溶咖啡巨頭雀巢公司將中國視為未來最大市場,於2016年在雲南普洱設立了自己的咖啡中心,培訓種植者提升咖啡質量。
時尚中心和小街巷弄裡時不時偶遇的文青風咖啡館或咖啡教室,常常特別標明「雲南小粒咖啡」,伴以裊裊香氣,給忙於城市建設的昆明增添了慵懶的感覺。歡迎你到雲南來,點一杯本土咖啡,偷一偷人生的小閒。
資料參考:
譚其驤、王天良等:<我國省區名稱的來源>,《復旦大學學報(社會科學報)》1980年S1期。
張箭:<咖啡的起源、發展、傳播及飲料文化初探>,《中國農史》,200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