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上一篇提到西班牙、荷蘭、葡萄牙及中國之間的愛恨情仇後,就不得不提及從中牽線的紅娘(X)中間人(O)——那些橫行於海上的武裝海商集團。
當時這些集團因為常往返於日本平戶到東南亞一帶,其裝扮未必是漢人打扮,使用的武器亦或許有武士刀在內,因此被當時的朝鮮及中國政府稱之為倭寇。而在當時這些「倭寇」或「武裝海商集團」實力最強大,也同時掌握最多貿易資源的便要屬李旦集團。
李旦出身自福建省的同安,而他開始發跡的地點是在日本的平戶,那裡早在汪直稱霸海洋時便已是他們這些武裝海商集團的重要據點(因平戶距離日本的對馬及韓國的濟州島都相當近,加上當時歐洲人與日本人做貿易亦多選在平戶。當然,汪直的崛起與退出歷史舞台也是很有故事的,但這部分就下回待續)雖說如此,李旦一開始也不是就在平戶這裡發展,他一開始選擇的地方不是別的地方,正是被西班牙統控制的馬尼拉,他也是在那個時候接觸到歐洲勢力,並且在那個時候改宗轉信天主教(天主教洗禮名Andrea Dittis)然而他卻在那個時候碰到了西班牙屠殺唐商的事件,他也因此被捕而從富商變成了奴隸,之後他逃到了平戶重新來過。西班牙記錄亦有提及荷蘭與李旦,但稱他為「背叛天主教的教徒」,並說他會離開馬尼拉前去平戶加入荷蘭,是因為他在馬尼拉欠下了大筆的債務,因此才會連夜逃跑。李旦被西班牙視為「背叛天主教的教徒」也是無可厚非,即便他有受洗成為天主教徒,依然保有傳統的多神信仰,並沒有因為改宗而放棄其原本的多神信仰,而李旦在平戶發跡後,其聲勢日益壯大,他的集團底下亦出現不少未來繼續稱霸海洋的人物,例如:顏思齊及鄭芝龍。
說到顏思齊,因為他的出身背景及發跡過程與李旦實在太過相近(同樣早年在馬尼拉發展;同樣改宗信天主教;同樣離開馬尼拉到平戶發展),因此早年曾經有一段時間臺灣學界認為李旦就是顏思齊(就像到現在亦有人認為天地會總舵主陳近南,就是陳永華的化名一樣。)但近年來經許多學者們抽絲剝繭的考據之下,此種說法已可遭到駁斥。而此時李旦因掌握了所有貿易的資源,加上其作風剽悍因此被歐洲人稱之為「中國甲必丹*」,而既然李旦所掌握的貿易網絡橫跨了中國、日本、馬尼拉甚至是東南亞也在其範圍內,為了掌管如此龐大的貿易網絡,李旦進而開始安插自己的人手在這些貿易據點之中,例如:許心素留守中國,負責廈門的貿易;鄭芝龍則負責與荷蘭東印度公司打交道,除此之外還有他的兒子李國棟及劉香。
李旦透過這樣「分工」方式的人力安排,替他撐起了他的貿易王國,但這樣的權利分配在李旦還在世時是不會出什麼問題。1625年李旦一過世後,他的貿易王國也瞬間崩盤,其中承接李旦原本勢力及財產最多的,不是別人正是後來靠著兒子鄭成功而在歷史課本上被大書特書的鄭芝龍。畢竟鄭芝龍不是李旦,原本與他一樣在李旦底下做事的其他買辦們亦各自因為利益,及長年不合等問題而與鄭芝龍決裂,因此從1625年開始一直到1635年劉香敗於鄭芝龍,這十年來一直都是李旦體系下的網內互打不用錢。
李旦過世後,首先發難的正是長年待在廈門,與鄭芝龍有實質上利益衝突的許心素(他們兩個都是荷蘭的買辦,只是一個負責廈門到平戶,一個是臺灣到平戶),點燃兩人引爆點正在於李旦過世後,許心素的商隊失去了靠山屏障,常常遭到海盜打劫,而許心素自己本身亦得面對明朝政府官員的索賄,在這種內外勢力包夾,再加上利益分配不均等問題,新仇舊恨一下子全湧上了心頭,因此許心素在買通明朝副總兵俞咨皋後,以水師把總的身分壟斷了臺灣海峽間的生絲貿易,並遊說荷蘭東印度公司攻擊鄭芝龍,因此在1628年鄭芝龍率領自己的屬下攻打福建,打敗俞咨皋後亦斬殺許心素於廈門,同年鄭芝龍接受當時福建巡撫熊文燦的招降成為明朝的海防官員,而此時他所得面對的是另外一個與他有著不共戴天之仇的勢力——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