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3年:點線面的全球化瘟疫
作者:吉祥天女
1603年,在人類歷史上是一個記號,不早也不晚,是英格蘭即將失去Elizabeth I 的一年,也是英屬東印度公司的第二年(主要對手,荷蘭東印度公司則是產開營運的第一年。)
1603年是東方的大明帝國,萬曆31年。距離改革國家財政的張居正死去,已經過去21年,期間日本入侵朝鮮已結束了5年。再過41年,大清鐵騎即將跨越山海關的長城,領有今日大部份的中國領土。歷史專家爬梳脈絡,認為明亡在萬曆一朝,各種政黨之爭、皇位之爭、大明出兵協助朝鮮抵抗日本,因此後金興起,大明已無搏鬥之力。
跟出將入相、大國博奕相比,1603似乎是平平淡淡的一年,這一年莎士比亞所居住的倫敦爆發大瘟疫(plague),他所投資兼當演員的倫敦環球戲院因此關閉,當局深怕群聚感染危害,一旦發現住宅內有病患,該屋即「封鎖六週」,若情非得已要出門的話,病者衣著會標示生病中,警告其他人遠遠避開,病患的衣物、寢具、用品等等…都將燒毀,不讓病菌蔓延。不過剛剛繼承英格蘭王位的Jame I擔保被隔離者財產不失,提供生活所需,並且以清潔的物品替代原有的。1611年狀況才稍稍緩解,官方統計,倫敦城民死去四分之一。
地球的另一端,大明國境內災禍不斷,《明史五行志》詳實記載數得出來的水、旱、蝗、地震、冰雹、黃河漫溢,光從萬曆二十九年到三十一年,幾乎沒有遺漏上述種種天災,人民相食,蘇州甚至發生居民毆死前來討稅的小吏。萬曆三十年(1602),皇帝本人聽聞南海邊陲的呂宋島有銀山,於是派遣心腹太監去勘察環境,西班牙帝國在旁邊的摩鹿加群島出口香料已經半個世紀了,將發現的呂宋作為禮物「送」給國王菲力普,取名叫菲律賓,和當地人、閩粵移工相處,疑心移工恐怕是大明國的奸細內應,於是從呂宋採金到呂宋排華,1603年的大屠殺,大明移工死了二萬五千多人。同一年,大明萬曆三十一年,修黃河召民夫,群聚感染,人死了沒消毒隔離,一起吃飯一起工作一起睡大通鋪,再來新的男丁,三十萬人復工勤修,務必要做出成績,相連不絕死亡,「兩岸屯聚計三十萬人,穢棄蒸薰,死者相枕藉,一丁死則行縣補其缺,及春疫......」。(謝肇淛,《五雜俎》,地郡一)。
書上沒說明大明國民染上什麼疾病,古代無論哪國基礎公衛都不算完備乾淨,一場流行感冒病毒,隨時奪走許多年輕健壯的生命。鼠疫咸認為是從亞洲經陸路到達歐洲,病毒隨老鼠奔跑竄逃,人們交相感染,西班牙帝國自1596到1602年好不容易才緩住鼠疫,(英國從1603年起,瘟疫渡海),西班牙帝國長程的海上據點都是點與點之間互相支援,對島上的華民移工屠殺務盡,難道金錢嗎? 讓西班牙人痛下殺手的緣故,或許是天災下的焦慮。人民與人命卻又何其螻蟻般的哀傷。
我們用數據說話,這個年份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時期,溫度下降迫使植物生長季節變短,糧食作物產量變少,全球各地頻繁出現饑荒與瘟疫。在工業革命之前,政府對於天災往往是無能為力,糧食作物、手工「限量」製品各有其份,各國卻因為航線、商業已經達成基礎的現代全球化雛形,緊密有序依季風往來,病毒菌種靠著商船艦隊傳播於世界各地,而造成難以想像的天災人禍。這些歷史事件往往不是一句口號,又或一個年份記數可以概說的,反而是一顆熱點,在人類地球史上細不可見,卻偶然地串起來,彷若蝴蝶振翅,輕輕的拍動,黃裳羽衣牽引氣旋,在世界的另一端造成巨大漩渦,1603年,既視感的天災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