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電影,以及1956年電影片段。
作者:吉祥天女
十九世紀列強來襲,西方將非洲、亞洲做為文化精神屬地,法國的東方考古熱開掘傳說中的吳哥窟,但是另一方面隨著亞洲諸國武力衰落,尚未進入工業時代進程,西方強權磨刀霍霍步步進逼,曾經顯赫的東方國家,像高棉、寮國、越南逐一被併入法屬印度支那。印度洋上的印尼群島也早被荷蘭、葡萄牙人吃下;南亞大陸上的錫金、尼泊爾、西藏、印度蒙兀爾帝國領地全被英國滲透;緬甸貢榜王朝力拼印度背後的英國黑手,三度英緬戰爭,終至不敵,1886年英軍攻破曼德勒帝都,高聳紅城金色皇椅裡的主人被擄到今日印度西南幽困至死。
照理來說,跟緬甸貢榜王朝幾乎同時的泰國卻克里也應該跟著所有國家的末代皇帝有著相同路數,但得益於開明的父子兩代泰王而得以王朝不墜:2019年5月4日,瓦集拉隆功(มหาวชิราลงกรณ์)已經順利通過聖水淨化完成神格,正式成為泰王拉瑪十世。現代泰國綿續了十代,而不像鄰國被改朝換代,變成殖民地,反而能夠於列強之中突圍成功,泰國人首先想到全面西化、折衝俎豆的拉瑪五世—今泰國名校朱拉隆功大學即是紀念他。朱拉隆功(1868即位。1860這段時間年份實在太重要了。日本幕府大政奉還、緬甸改革派、俄羅斯沙皇尼古拉二世出生、大清帝國洋務運動、泰國卻克里改革)趁著西方各國在中南半島的利益矛盾,安頓國家內政、周旋擅舞。不過,在西方世界里最有名的泰王卻是朱拉隆功的爸爸:拉瑪四世—瑪哈孟固(Maha Mongkut),因為1956年好萊塢音樂電影《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以及1999年的《安娜與國王》(Anna and The King)演繹過這位泰王的故事。上個世紀末,美國製片福斯公司曾打算到泰國曼谷取景拍攝,泰王室不允,可想見遙尊先祖之意。
拉瑪四世是拉瑪三世的弟弟,本是法定的繼承人,自幼學習梵語、巴利文、馬格第語,跟隨傳教士習得拉丁語和英語。拉瑪二世駕崩,長子挾議會,強勢登基,弟弟瑪哈孟固選擇出家為僧避禍,1851年長兄病亡,他才還俗繼位。
十九世紀的亞洲面臨来自西方強國的經濟壓迫。中世紀以來的南海經濟體,儘管經歷不同王室,中國、中南半島以及印尼等島國仍維持平穩的贸易往來,只要向中國稱臣納貢,不管有無實質收益,中國才是主要賣家,和周邊地區歌照唱、馬照跑。正如卜正民(Timothy Brook)博士研究曾指出的那般,西方商船獲利導向進入南海經濟體之時,必須打破中國壟斷模式。葡萄牙、西班牙、荷蘭的東印度公司之「轉運戰」,一開始遇見較為強大的中國武力時,退居在其他國家之中,到了十九世紀大清帝國既無力獨善其身,也無法以天朝之姿優撫諸邦,中南半島各個國家救亡圖存的感受特別強烈:西方傳教士從宗教要人民歸化;西方國家從政治要人民聽服以及商業的特惠待遇。拉瑪四世審時度勢,對內延續專制開明,廣開科學學科、包容各種宗教,想師法英國君主立憲體制,對外並與英國貴族交好,還進一步延聘英國女家庭教師(Anna Leonowens)教育他為數龐大的後宮與子嗣跟上時代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