稱霸瀨戶內海的海賊——村上水軍(上)
作者:夏生
前面說那些橫貫在東南沿海,乃至九州、對馬及濟州島一帶的武裝海商,那除了這些來自閩粵地區的武裝海商(後期為海賊)之外,還有其他的海賊同樣在此暢行無阻呢。但他們的活動範圍,和那些橫行在東南沿海的武裝海商不同,他們全都是日本籍,並且以瀨戶內海為主要的活動範圍,他們便是曾經讓日本諸大名相當頭疼的——村上水軍。
村上水軍(又稱村上海賊)是日本史中相當著名的海賊,與其說是海賊,不如說他們和中國沿海地區的「海賊」一樣,其實都是「武裝海商集團」,因此村上海賊又以「村上水軍」聞名。至於他們為什麼會被稱為「海賊」?原因很簡單,就是因為不聽官方的話,自己占地為王,所以就被稱為「賊」囉!可見不論是中國,或是日本他們對於這些海上武裝集團的概念,其實都還蠻相似的。
他們勢力龐大,且相當熟悉海戰,因此其勢力足以稱霸瀨戶內海,因此又有「海上的大名」之稱,據說當今日本有部分姓村上者(那麼村上春樹的是文學上的海賊囉,要搶文學桂冠? ),他們的祖先即是村上水軍的後代。
嚴格來說,村上水軍以愛媛縣(伊予國)到廣島(安藝國)之間的藝予諸島為主要的活動地,其中以因島、向島及來島為主要的棲身之所。村上水軍開始成軍及活動的時間,並不是那麼樣的明確,至少在1160年代時,便有村上族人移居大島的紀錄,而真正開始明確、有組織性的活動是始於1349年,在那時村上水軍的勢力已經足以掌握瀨戶內海的制海權,並且向漁船徵稅及提供保護,這和中國沿海的武裝海商收取「抱水」是類似的情況,同時因村上水軍主要以因島、向島及來島為主要據點,因此又被稱為因島村上、向島村上及來島村上,這三個島的村上氏,又被合稱為「三村上(或三島村上)」。
從1160年開始發跡,還是到1349年稱霸瀨戶內海,村上水軍最終還是在1588年豐臣秀吉提出了「海賊停止令」*後逐步式微及宣告瓦解,但即便村上水軍被瓦解,但他們對於日後日本的影響仍舊相當有力,因村上水軍所著的兵法書《村上舟戰要法》據說有深深影響到秋山真之,秋山真之身為大日本帝國海軍將領,應用戰術兵法於日俄戰爭以及甲午戰爭,而司馬遼太郎小說《坂上之雲》的主角就是他。
既然,大家對於村上水軍的所在地、發跡及結束的時間,有了那麼一點點的概念後,那我們就要來談談在這三、四百年內,村上水軍又是如何的去影響到日本的歷史發展。村上水軍的勢力範圍以瀨戶內海為主,因此受到影響的日本大名便是以「伊予國」及「安藝國」的大名為主,其中來島村上是伊予國的大名—河野氏的部下,而因島村上則歸順於安藝國的大名——毛利元就**的麾下,至於能島村上雖與河野氏關係融洽,但並不像來島村上成為河野氏的部將。
雖說村上水軍與四周陸路大名交好,乃至於成為他們的側翼,卻也不是沒有各自安好,其中來島村上便因為被指定為「河野氏家督的繼承者一事」(因來島村上的首領是河野氏的贅婿),而與其他河野氏的家臣及旁支發生衝突,進而爆發第一次來島合戰,此次戰爭最終是在來島村上的妥協下,才結束了這場長達半年之久的戰爭。
至於因島村上則在一開始便與毛利元進行合作,因島村上的分支——小早川氏的家督之位,事由毛利元就的第三個兒子繼承,因此長時間參與多次毛利元就發起的戰爭,因島村上的勢力在毛利家族進入後,更被編制成為毛利水軍,例如:1555年的巖島之戰(毛利氏對上大內氏)、1558-1562間五次的門司城之戰(毛利氏對上大友氏及尼子氏)、1567年毛利的伊予出兵(毛利及河野對上土佐的一條氏)及1576年的第一次木津川口之戰(毛利氏對上織田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