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貓耳
若干年前家住廈門同安的朋友曾帶了兩袋海蠣乾,但完全不會料理,只好送人。作為一個1970年代出生,又在遠離大海的內陸長大的人,我對海產品是相對陌生的,小時候甚至非常不喜歡魚腥味。後來有機會在不同地方生活,飲食口味「拓寬」了許多,也開始嘗試一些從前會排斥的食物。
幾年前初到台灣,最多聽到的一句話是:「台灣美食很多啊!」大約是因為天氣炎熱的緣故,各地夜市興盛,夜市又以各種小吃知名。某日流連花蓮的東大門夜市,偶爾吃過烤生蠔之後,就愛上了這道夜市小吃,每到必食之。
因我愛吃生蠔,同遊臺灣南部的朋友便在貼心點海口蚵仔(ǒu-ā)湯給我嘗,告訴我味道很鮮美——事實是它在我可接受的腥味邊緣……一直以為蚵仔就是小一點的生蠔,藉此也進一步嘗試了那種與雞蛋、薯粉一起的蚵仔煎(臺語讀作ǒu-ā-jiān)。朋友心心唸唸一定要到安平古堡的街口老店重嘗二十年前的記憶之味,也使得我對這種小吃產生了好奇。
原來「蚵仔煎」就是廈門朋友口中的「海蠣煎」,它起源於福建泉州,是閩南、臺灣、潮汕等地經典傳統小吃之一。雖有和鄭成功有關的傳聞,是謂鄭軍收復臺南時缺糧而將蚵仔、蕃薯粉混合加水煎成餅,不意卻流傳後世成為全臺小吃;但細究起來,這一吃法更符合普通人民就地取材、快手又要抵飽的需要,所以應該早已在閩南、潮汕等地盛行,後經鄭氏軍隊帶入臺灣吧。
那麼蚵仔到底是不是生蠔呢?據說還是有區別的:雖然蚵仔(也就是海蠣)與生蠔共屬牡蠣,但兩者在形體和口味上有所不同,前者小,肉質稍乾一點;後者較大,肉質肥厚多汁。談到牡蠣,第一個浮上心頭的居然是法國小說家莫泊桑的《我的叔叔於勒》,那位流落在外的親叔叔,在遊船上的工作就是賣牡蠣。按照小說的內容,大概他賣的牡蠣更接近我們這裡所說的生蠔。同時想起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輕舔絲絨》(Tipping the velvet),其中主角的少女時代正從事家傳的挖牡蠣事業,連王侯都聞香下馬品嘗。
翻閲資料,才知道臺灣的牡蠣有二百多年的養殖歷史,牡蠣養殖還是漁業的支柱產業,以臺南安平、嘉義東石或屏東東港所產牡蠣最受歡迎。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福建的學者就曾專門研究臺灣的牡蠣養殖業,可見當時牡蠣產業的影響力。
這也是每到一處夜市,都會有新鮮的烤生蠔和「蚵仔煎」給吃貨們大快朵頤的市場支撐呢。
2019年3月13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