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夏生
臺灣在1683年被納入的清政府的版圖,也因此跟著清政府的命運一起被捲入了國際紛爭的局勢之中。在1883年更被捲進了清法戰爭之中(請參照吉祥天女的<法屬印度支那>),然而一開始清法戰爭其實根本不關臺灣的事情,但法國為了控制臺灣海峽的所有權,因此將目光放到了臺灣,因此這場清國與法國為了越南而發生的戰爭,就這樣波汲到臺灣的身上。
當時在台灣主要的戰場為臺灣北部(以基隆與淡水為主)及澎湖,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劉銘傳被委派來到臺灣,與當時臺灣道尹的劉璈(未建省前隸屬於福建省臺灣道,而當時的最高長官便是臺灣道尹)一起面對這樣的危機,而因霧峰林家當時的家主林朝棟掌握的鄉勇民團,稱之為棟軍,劉銘傳及劉璈分別在募來的民兵及棟軍的幫助之下,力抗法國軍隊的攻擊與封鎖,使得臺灣成為在這場清法戰爭中唯一打勝的地方。除了民間鄉團或私人軍隊的幫助外,臺灣那猛烈的傳染病,也是使得法國軍隊在台遭到重創的主因,而這種情況亦發生在之前的牡丹社事件,及1895年乙未割臺時日本軍隊受創甚深。
清政府最終在種種考量之下決定向法國投降,而在清法戰爭結束後,清政府終於開始決定要有所改變,台灣建省變成當時一個相當重要的選項,而當時首任巡撫便是劉銘傳。而在灣確定建省後,曾經有段時間是有兩個太陽的情況,因為地方官(道尹)的劉璈及官派官員(巡撫)的劉銘傳皆同時在臺灣,並且擁有著治理臺灣的權力,只是一山豈能容於二虎?因為劉銘傳隸屬於淮軍(以李鴻章為首),而劉璈則為湘軍(湘軍的領袖是左宗棠及曾國藩),湘軍與淮軍在北京的朝局之上便已是水火不容的情況,因此這把派系不合的戰火也因為劉銘傳及劉璈的關係,一起延燒到了臺灣,加上清法戰爭期間兩人因觀念不同而出現了不少的摩擦,因此政敵相見分外眼紅,就在臺灣建省後一場政治鬥爭的風暴便朝著臺灣席捲而來。
兩劉互相鬥爭攻訐的撫道之爭最後的勝利者為劉銘傳,他已三大項條罪狀向北京當局控訴劉璈的所作所為,其中最嚴重的便是控訴劉璈貪汙,而當時湘軍的首領左宗棠因年事已高,已無力在護著自己的弟子兵,最終劉璈雖受誣告,死罪可免但活最難逃的情況之下,被抄家後流放至黑龍江,最終客死異鄉。
劉銘傳在將劉璈鬥離臺灣後,確定了臺灣巡撫為台灣最高管理者的地位,並與李鴻章等人配合,在臺灣開始推行新政,其中包含設立電報、新式學堂、郵局、建立鐵路、開墾煤礦、清賦及開山撫番等新的政策,因此在許多人眼中劉銘傳是臺灣現代化的功臣,使得臺灣成為當時全中國之中最進步的一省(包含臺灣歷史課本內也是如此描述),並將臺灣新政最後沒有推行下去是因為邵友濂過於保守,才會讓新政功虧一簣。
然而臺灣新政真的沒有需要檢討的地方?其實劉銘傳的新政雖然說是立意良善,但因操之過急,及許多官方與地方沒有全然配合好的關係,使得劉銘傳所推行的新政成效可以說是大打折扣,其中包含臺省財政負擔大增,規劃或經營不善、官員貪污,而且貪污一事包含劉銘傳自己,因劉銘傳在台擔任巡撫期間,一共虧空公款四十萬兩,若不是邵友濂因與劉銘傳是搭檔的關係,因此沒有去清算等問題;甚至在中部地區因清賦問題而發生了「施九緞事件」(居住在鹿港的地方仕紳施九緞,因清賦不公出現抗爭事件)。
更不用說「開山撫番」的手段之殘酷,更引來了臺東直隸州知州的胡傳(胡適他老爸)的批判。最終劉銘傳因新政成效並無達到預期(因為建設台灣的錢必須一直從福建那邊拿,而沒有辦法臺灣財政獨立),因此在面對中央政府的壓力之下,只能黯然的辭職下台、告老還鄉,而接替劉銘傳的邵友濂在得替劉銘傳擦屁股的情況下,只好將許多會拖垮臺灣財政的新政停止,直至甲午戰爭的爆發,而劉銘傳亦在臺灣遭到割讓後抑鬱而終,享年六十歲。